武汉工程大学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的17年探索与实践
优化人才培养 构建新型师生共同体 ——武汉工程大学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的17年探索与实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自2005年以来,武汉工程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推动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动起来、实起来、活起来”,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涌现出了勇救落水儿童光荣献身的许志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快乐天使韦庆秀、刘健,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李孟、李炳昊,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带着妈妈上大学的“豆腐女孩”贾鑫和舍己救人的吴达等一批品学兼优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积极探索让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动起来”
学校于2004年12月即组织相关部门、学院及骨干教师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并决定从2005年起在学校法商学院试行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2015年12月,学校出台《关于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见》,在全校范围全面实施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用制度化的形式激励专业课教师参与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导师的工作重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和教育机会,依照因材施教原则,对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专业导向、学术兴趣、职业规划等进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程实施让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实起来”
所谓“1+X”全程导师制,是指在全体本科生范围内,除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外,还配备X名(若干名)专业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四年不间断的培养。专业导师的指导工作贯穿了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思想品德养成、专业意识培养、学业职业规划、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职业资格考试、考研就业等10个教育教学环节。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全面而具体,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主要教学环节。通过双向选择,本科生在导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下,能有效实现知识学习与素质训练的融会贯通,强化了导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作为指导者的主导作用,擦亮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底色。
优化机制让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活起来”
经过17年的探索与实践,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形成了“一二三四”的纵深推进机制,实现了育人模式由“单一”向“协同”的转变,为学校“三全育人”落地见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强“一对一”培养。“1+X”全程导师制是在承认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各自优势的前提下进行的个性化教育,即改变本科生“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实施“一对一”的精准化培养。“一对一”培养能真正地去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发展,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能力、态度倾向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真正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培养具有鲜明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强化“两个”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有机融合,导师不仅负责本科生的专业指导,而且注重对本科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模式强化了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作为指导者的主导作用,增强了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对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是实行“三级”推动。实行“学院组织、教研室落实、导师执行”三级推动。“1+X”全程导师制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创新,构建了独特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机制,各个学院成立专门机构来统一组织、领导、部署与管理导师制工作;各个教研室负责落实导师与本科生对接、考核、年终奖励绩效核算等工作;各位导师认真执行学院、教研室的规章制度与工作安排,切实履行导师职责。学校出台了专门的本科生“1+X”全程导师制实施细则,加强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等之间的工作衔接与协调,做到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互相配合、“三级”推进。
四是开展“四年不间断”指导。“1+X”全程导师制类似于社会管理领域的网格化服务模式,导师对本科生的培养涉及思想道德素质养成、专业意识培养、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专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实践教学指导等全方位内容。教师的教育教学已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在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下,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有目的、系统性的教学与训练,使本科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掌握创新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1+X”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共同体关系,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事业心,提高了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协同联动的育人氛围。
(杨克平 金明浩 付书科)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