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以课题研究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8-25  阅读:次   |
42.9K

  四川省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宜宾市翠屏区仅有的融中等职业教育和多种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全日制公办职业学校。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加强课题研究,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学校近年来申请了多个课题立项,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现以课题“基于提高中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和“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为例,通过分析其选题、立项、开题、制订计划、组织实施、结题等环节,探究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提高中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提出于2010年,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操作技能弱、实训课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任课教师及教研组经过分析,认为学校的实践课程主要存在包括实训课程体系严重滞后、忽略了操作技能培养的实践性、理论与实操严重分离、所选教材技能训练项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和标准以及与企业用工需求差距较大,以及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脱节、操作技能评价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决定成立课题组进行攻关。

  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准备向四川省教科机构申请立项,并于2012年6月由四川省教育部门批复立项。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提出以实训课程为切入点,以重构实训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建构主义、PDCA管理循环理论和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为依据,构建基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课题组遵循“学习—实践—优化—再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研究思路,围绕构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体系,历经准备阶段(学习理论知识,调研,梳理问题)→实施阶段(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一套有效做法)→总结提炼阶段(理性思考做法,形成认识性成果和操作性成果)→推广应用阶段(成果在学校其他专业进行推广,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通过反复研究、实践、归纳总结,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在认识性成果上,课题组提出实训课程的重构是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是培养现代职校生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走上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训课教学中应该开展“多维并进、多元协同、多项目贯穿、多情景体验”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让课程思政有温度。同时,课程体系是影响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课程体系必须重构,只有实训课程体系与市场、岗位对接,才能解决学生操作技能弱的问题。

  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课题组又着手解决学生技能评价的问题,继续申报了课题“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进行攻关。课题组在对区域内中职学校和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现行的评价模式存在以下关键问题:第一,评价主体单一,缺乏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第二,评价标准和内容脱离岗位实际;第三,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在研究之初,课题组首先进行分析,厘清核心概念,第三方是指独立于学生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第三方教育团体。第三方评价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下,学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第三方评价标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过程进行认定,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其次,课题组引入并实践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一,创新构建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二,拟定第三方评价实施方案;第三,设计第三方评价基本原则;第四,建立第三方评价评分原则;第五,建立第三方评价标准;第六,确立第三方评价典型工作任务;第七,开发专业技能在线考试系统。通过这几项工作,提高了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科研课题的推动与促进。课题研究对加深校企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取得了5个方面的操作性成果。

  一是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照国家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对电子行业的3个典型岗位群所需的49个基础理论知识点、107个技能要求以及相对应的106个相关知识,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式、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二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具体产品为载体、以“行动导向”为设计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将项目式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融入课堂。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理念,改变课堂内容安排和时间分配,转变师生角色,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初步构建起“三段、八步、四评、二调”(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八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作业、反思。四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二调:课前课后学情调查)模式,以学定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是尝试引进由行业、企业、兄弟学校等组成的第三方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评价,较好达成了考教分离的目标。学校落实关于建立指导咨询机构的意见要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泰勒模式,创新构建了第三方评价“4610”模式(“4”指4个评价小组,即领导组、考评小组、资讯小组和服务小组;“6”指6类评价人员,即教育行政人员、职教研究人员、职教专家、行业专家、企业骨干人员和协会社团人员;“10”指10步评价操作流程)。“4610”评价模式在实践研究中结合中职学校具体情况,适时调整评价要素与方式,实现PDCA循环,确保评价模式的可操作性。

  四是开发了核心技能理论知识在线测试系统和专业技能在线考试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无纸化考试学习,减轻了教师工作量,提高了考核工作效率。将大量的核心技能理论知识导入系统,在学生考试时随机组合试题,建立公平的考试规则,明晰题库类型和出题评卷方式。系统经过反复试用,运行稳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五是结合构建的实训课程体系,编写了两套“电子实验实训指导书”和6本实训校本教材,作为规划实训教材的有力补充。

  除此之外,学校这两个课题的研究也为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作出了贡献。“基于提高中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最终形成“基于提高中职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成果,该成果中的实训课程体系直接写入“宜宾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意见”。该成果直接的贡献一是促进学生成才。该专业学生技能检测的合格率与优生率从课题开展研究前(2013年)的46.3%、15.1%,提高到课题结题时(2018年)的90.2%、30.5%。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过关率,从课题研究前的50%提高到9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四川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19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3人,获得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二等奖4人、三等奖10人。二是推动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自主开发了“能力中心型”校本课程,撰写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共有106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80人次获得学生技能大赛市级以上指导奖,26人次在教学比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截至2020年底,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已经有10位高级工、4位技师,有6名专业教师取得了“1+X”培训师证书。三是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课题研究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各项赛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可以直接就读大学,使更多家长主动报名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校合作企业海尔集团评价:“实习学生在工作中能够主动地学习和请教别人,完成师傅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工作认真负责,虚心好学,在业务紧迫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遵守公司劳动纪律,出勤率高,能融入团队合作共事,体现出学校很高的德育和智育水平。”

  课题“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原则,建立学生职业操作技能第三方评价体系。第三方评价公开、公平,评价结果权威、公正,并得到学生、企业和学校认可,学校把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评、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前期,该成果在学校运用效果良好,可复制性、推广性和实用性强。学校随后将该体系在全国17所职业院校进行检验。实践证明,第三方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实践具有示范作用,对促进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第三方评价体系也成为学校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一张名片。

  综上所述,学校两项课题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检验成果的思路,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激发学校内生发展的动能,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赵翕 李俊 袁德伦 伍鸿平)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