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守初心 德能双修育人才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文化育人见成效
近年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秉承“文明、博学、实践、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创新活校”的发展战略,凝心聚力抓发展,扎扎实实搞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声誉持续提升。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思政先行,扎实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突出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扎实推进“四教融合”与“四成教育”协同建设;崇尚感恩教育、文化引领,扎实推进德育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恒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立德树人、思政先行,扎实推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思政和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注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体系建设,始终把学生“三观”树立、品德“修人”作为培养的首要条件。一是健全思政教育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育。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思政课程。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分,并设定2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实效性。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渗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教师课程思政说课比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评选、课程思政教改课题立项等活动,全面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二是建立思政教育机制,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将立德树人理念融于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中,构建了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组织保障等八大体系的育人新格局。以思政教学为主渠道、课程思政为重点,日常思政教育为主阵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形成了“教学全时段育人、管理全覆盖育人、服务全过程育人、环境全方位育人、生活全天候育人”的具有恒星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三是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学校以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党史纪念馆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听英烈事迹介绍等,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红歌大赛、观摩知名企业、倾听英模事迹报告等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青岛市道德讲堂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近3年,学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500余人,党员发展对象260人,发展学生党员242人。学生应征入伍人数明显增多,每年约有150余名学生入伍,征兵任务完成率在全省70所本科院校中排列第5位。
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扎实推进“四教融合”与“四成教育”协同建设
学校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想,逐步走开“教”向“育”的转型路子,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学校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是注重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构建“四教融合”课程教学体系。学校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优化为主抓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剖析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对接行业职业标准,梳理专业核心能力、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模块,构建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体系、基础扎实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突出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模块化结构、项目化载体、协同化培养、多元化评价”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四教融合”。二是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做实做优“四成”主题教育活动。以“四教融合”课程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用,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融合,将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选择的教育,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大学生4年不同学习和成长阶段,形成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价值观塑造为根本,构建起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四成教育”主题教育体系。(1)大一开展成人教育。根据学生规划意愿强、自我管理差、价值观多元化、抗挫折能力弱等特点,实施“筑基工程”。确立“树三观、正学风、重养成”的教育主题,开展知校爱校、校规校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班风校风、学习目标和方法、党团基础知识等教育活动。(2)大二开展成长教育。根据学生危机意识凸显、专业意识增加、学业压力增大、自我意识强化等特点,实施“强基工程”。确立“强基础、重能力、树学风”的教育主题,开展马列原理、国情和社会实践、专业思想、创新意识、美学、民主法治、学科竞赛、学风建设等教育活动。(3)大三开展成才教育。根据学生独立意识加强、专业教育渐深入、能力培养渐强化等特点,实施“提升工程”。确立“爱‘双创’、爱大赛、爱实践”的教育主题,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学科专业大赛、“双创”教育与训练、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能力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基本人际交往等活动。(4)大四开展成功教育。根据毕业季课程学习松懈、升学就业焦虑、情绪不稳定、集体凝聚力差等特点,以加强毕业教学环节、升学就业指导为目标,实施“圆梦工程”。确立“促就业、促升学、懂感恩”的教育主题,开展国情社情、行业发展、择业能力、创业知识、心理健康、升学辅导等教育活动。三是完善学工体系,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建立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成立了校院两级学生工作管理组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团齐抓共管、专兼职结合、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1)学业指导。采取新生主题班会、新老生见面会、专业介绍会等方式,加强入学指导教育,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制定相关学习课业指导规定,指导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对大四学生加强就业指导、考研助学,促进学业提升,提高职业认知和择业能力。(2)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和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会,邀请行业专家作讲座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近3年,在校级和省市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学生获奖15项,其中市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3项。(3)创新创业教育。设立了“恒星学子创业基金”,建成恒星智岭“双创”中心(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众创空间)和恒星创客空间,为大学生入驻创新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创新成果应用孵化三位一体的“双创”教育与服务体系。先后与海尔、海信、福田雷沃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双创”实训协同育人奠定了物质基础。(4)就业指导。学校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就业工作纲要》《就业工作考核细则》,组建就业指导队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指导学生就业。实施就业困难援助,引导学生参加“选调生”“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
近3年,开展就业指导讲座31场、求职技能培训31场,组织招聘会3场、专场招聘会34场,引进用人单位940余家,提供岗位约1.8万个。学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8项,获得学科竞赛类省级及以上奖励32项,其中,国家级别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25项。
感恩教育、文化引领,扎实推进德育品牌建设
学校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入课堂,把学习和传承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主要内容,以“感恩教育”及中华“孝”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使学生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逐步形成学好文化、继承传统、报效祖国的良好风气。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以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组建了弘毅学社,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开展了敬老爱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二是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建有文化长廊、文化园林,设置名言警句牌匾石刻300多块;在主要道路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人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在主干道宣传优秀学生事迹等,激发学生争先创优刻苦学习动力。三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研究。与山东省家庭文化研究会、曲阜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成立了家文化研究院、家长学校、姓氏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青岛恒星研究院等。青岛市重点建设“文化创新战略智库”,校编国学基础教育“两创”教材获批“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为德育提供支撑。四是形成学楷模讲道德的校风。通过宣传模范人物事迹,表彰先进人物、道德模范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形成“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良好风气。恒星师生无偿献血人数和总量连续13年居山东省高校前列,获得“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单位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形成了“热血恒星”文化品牌。2019年,学校获评青岛市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单位。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董事长陈昌金)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