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深处是“三个人”的交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09-18  阅读:次   |
42.9K

  连中国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课堂教学分会秘书长。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市级教研员。北京四中首届人文实验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北京四中首届道元实验班语文教师。全国语文报杯课堂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及免费师范生培养兼职导师。出版专著有《唤醒生命》《语文课》《语文课Ⅱ》《语文课III》《读透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等。

  挣脱成见,让我们的内心无限度地贴近课堂,将教师自我成长与学生的成长关联在一起,充分唤醒课堂里那些“沉睡”“丰富”且重要的东西,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将自我认知向前有力地推进一些。

  这里说的“我们”,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语文教师。

  沿着课一直走下去就会遇到“人”

  我要深切地感谢我的学生,如若缺少了他们的推动与引领——不错,是引领——我们对于课堂与教育规律最核心的认知,可能几十年徘徊不前甚至不断萎缩后退。没有学生内在辽阔无边求知愿望的牵动与沉浸于课堂那种内心愉悦蓬勃状态的感染,我们对于课堂的认知就不能来得真切、自然、深入,直抵要旨。我们脆弱的认知就会被外界不断地改造,被种种迷雾、误解、偏识所影响与隔断,而这一切恰恰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与内心荒芜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构成重要的引领。真实的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是因为遇见一个人改变了一件事。一门学科并非孤立存在,它是伴随一个人(教师)而得以存在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便是师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开启与引领。我们都是蜡烛,又都是彼此的火柴。

  在我进入北京四中任教之后,我对于课堂的探索驶入了“高速公路”。学生旺盛、纯洁、饱满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愿望,再加之我原本就对自己的课堂充满了虔诚的渴望,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密切配合,帮助我沿着课堂求索之路一路疾驰而下。

  在与语言美好艰难的摩擦撞击之中,我与学生生出了共同的课堂期盼,一节一节的课,在无尽高远之处召唤着我们,我们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我好像对自己的课堂进入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我在课堂深处遇到了一个个更为完整与充分的“人”。

  课堂中“三个人”的魅力

  教育最核心的规律与魅力,不是要求什么,而是影响了什么;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启发了什么;不是夯实了什么,而是柔软了什么;不是外在表现了什么,而是内在承认了什么……基于以上认知,在教育中,人对人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内在的。

  这第一个“人”就是课文作者。我们沿着语言的通道,就是要与这个“人”以及他笔下所展开的世界交融。汪曾祺先生在《钓鱼的医生》中,塑造了王淡人这位钓鱼的医生,他写道: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一副对联将王淡人的精神气韵浮雕而出,在世人的眼光中,平朴的王淡人却飘逸着满身的风雅。这风雅是一种秀美挺阔的精神气韵。“一庭春雨”与“满架秋风”,孕育与搭建出的是雅致、风范、磊落。他的风雅不酸腐,不柔弱,与平朴自然、醇厚美好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他的生活质朴而有味,平淡却有范儿。这个“范儿”是王淡人的精神与灵魂之光,照亮全篇。读罢,令人难以忘怀。钓鱼的医生所具有的灵魂“范儿”,正是汪曾祺自己的灵魂自然而内在的投射。所谓教育,不就是帮助人长出并呵护人的灵魂之光吗?教育是帮助“人”进行自然内在的自我生命发现,这个发现一旦在师生的心魂上完成,整个“人”不但是幸福的,而且是有光亮的。

  这第二个“人”是教师自己。我们一直以为教学是在教学生,而教学更内在更丰富的力量恰恰是在影响教师自己。我们在自己的课堂里发育并成长。课堂可以延伸到哪里,更完整的那个自己便可以延伸到哪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课堂是与自己精神思想的尺幅等长的。我们的课到了哪里,我们更完整意义上的那个“人”便到了哪里,反之亦然。课堂可以无限延展我们的那个“自己”,也可以限制我们的那个“自己”。

  这第三个“人”是学生自己。美好内在的课堂是一种经历,在这种充分自然的经历中,一个人感受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触及了什么,诞生了什么,放弃了什么……真正内在的教育诞生在人无限辽阔与丰富的内部世界中。教育就是让“人”的心,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回来。这段很远很远的路程,就是教育给予人终身受益的东西。

  最奇妙的是,在课堂中这三种“人”相互生成,彼此辉映,最终“难解难分”,汇成一片“光”之海洋。

  优质课应从教师内心抵达学生内心

  优质课不是想出来的,甚至不是“研究”出来的,是一节一节课上出来的。学生状况与我们内心的思想风暴决定着我们对于课堂的理解。

  我们常以为课程内容,经由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课程编排状况等就可以顺利到达学生那里,但这种想法常常是一厢情愿,这种到达往往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外在的抵达也可以构成师生的发展,但外在的抵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培养了内部世界无根底的人。

  来自教师自己内心深处的课,才有力量与智慧走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一节优质的课,经由教师内心的处理后到达学生内心,才能温润而富有价值、美好而带有弹性。这股到达学生内心深处的力量,经过学生内心的赋予与创造,又会形成一道力量,再次有力地折返到教师那里。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折返传递中,师生在课堂上经历一次次自我的发育与更新。

  要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这是教师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如何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呢?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到自己的心里。我们不能奢求当教师的灵魂不在场的时候,学生的灵魂却常常在场。

  课堂的深度与美源于“人”的互动

  决定课堂内在品质的恰恰是那些隐约而柔软、可能不被我们注意的东西。对于课堂,我们必须小心翼翼,从完整意义上“人”的角度去建构。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更充分与更完整意义上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汪曾祺先生《钓鱼的医生》中的一段话: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这些都是王淡人做的事情,但“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不是,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请注意“每天钓鱼”后面的句号。“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是王淡人的精神图画与人格象征。

  如若我们用心一读,就读出了王淡人的急公好义与潇洒淡泊,他集医士、侠士、隐士、文士于一身,他让平淡的生活生出高贵。“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是王淡人的“范儿”——精神特征与精神气韵。

  在课堂的深处住着“人”,也住着一个“社会”,还住着一个“未来”。放弃局限,放弃那些浮于外表的东西,向着课堂美好而宽广的深处去。课堂深处本身便是一种充分的师生相处。在相处中,“人”是彼此深刻影响的。这其间,因为有了“人”丰富的参与,所以这样的课堂有着优美的弧度、开阔的深度。

  教师上过的课,都在慢慢地建构教师的思想。你怎么上课,你的思想就怎么形成;你的课到了哪里,你的思想就到了哪里。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