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 “心安”教师 成就乡村教育梦
百年老校,在经历了时代洗礼后,时常面临发展瓶颈,常州市武进区新安小学(以下简称“新小”)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创建于1908年的新小,一度因地处偏远乡村,出现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学校“软环境”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压力颇大。要发展乡村教育,就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2018年4月,新小抓住城乡学校共建契机,借他山之石攻玉。
根植精神
提升教师职业信仰
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总是在行动前存在,就像闪电总是出现在雷霆之前。”身为一名教师,信仰作为意识始终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学校举起“心安教育”的精神旗帜,其核心意义是新小教师要始终心怀教育的理想,有安守乡村的情怀,保持教学相长的执念和育人为本的初心。
学校通过三大举措将“心安”精神植入教师心中。第一,利用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身边的“心安教师”:默默无闻不言苦,催笋成竹育桃李——刘笋;浮萍系教育,新小留芳艳——刘艳萍……第二,开展“安做心安掌灯人”师德建设月活动让教师们感受乡村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第三,通过新教师培训向新入职的教师介绍“心安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心安教育”的精神感召下,每一位新小教师都争做“心安教育”的践行者,“心安教师”的典型不断涌现:冯春华、谈峰华夫妇,“搭窝”村小17年,大宝二宝都在学校的简易宿舍里出生,夫妻二人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能认真对待、潜心钻研、拿出成绩来,他们的事迹被常州道德讲堂、常州都市频道深度报道。薄艳芝老师家住钟楼区,她丈夫在上海工作,为了更好地安心投入工作,她带着大宝、二宝到新安租房生活。目前学校有数十位教师家住城区,每天上下班要开车很久,但是大家都愿意留在新小,安心工作,努力实现价值、赢得尊严,用实际行动诠释“心安教育”精神。
特色课程
促进教师尊严成长
事实上,如此多“心安教师”的涌现,与新小积极扩大生源有关。前几年,新小作出以生源增长促教师增加的决定后,通过开通校车扩大学校的招生半径,改善条件吸引周边的学生家长,形成了每年100名生源数量递增的趋势。生源的递增带来了编制教师、员额制教师的逐年加入。有了教师,如何发展教师呢?在城乡结对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校一定要做课程,做好了课程不仅让学校发展得更好,而且会让教师更有尊严地成长。”学校要做课程,用丰富的课程吸引学生,用课程留住学生,用课程促进教师成长。
学校立足实情,经过几轮的起草修改,初步完成了“心安课程”的架构。学校结合乡村特色,开设“开心农场”课程;充分利用全国首个“新教育乡村阅读站”资源,开设“慧悦读”课程;借助佰特公益教育,引进“阿福童财商课程”。几年来,学校还增设了古琴、航模、电路工程师、国际象棋等很多课程。学校将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藏在课程里,组织教师进行课程理念的全面学习,试图让教师们站在更高的平台做课程,教师们从“要我学”升级到“我要学”。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充满着故事,更是发现了教师们的潜力无限。新入职的薄艳芝老师接手电路工程师课程后,她拼命地学课程理论、编程、电路设计……通过她的努力钻研,不仅让学生夺得了省电路工程师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还带动其他教师纷纷主动加入到课程实施中,发现自我潜力,在适合自我的课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的价值。
教育科研
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教育科研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学校基于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发展的考虑,立项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小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并能围绕范式、途径等开展课题研究,教师们还积极申报相关的小课题。这样积极的课题研究氛围,也体现了教师们专业发展的需求。前一阶段,进行新一轮课题申报,打破了以往只能由课程中心规划课题的尴尬,多位教师进行了自主申报,很多年轻教师都申请加入课题研究的行列,4项课题顺利通过了市、区级开题论证,这对于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转变。
课题是激发教师潜能发挥的催化剂。学校以课题为切入点,形成“比学赶帮”的教学氛围,每学年开展骨干教师教学风采展示课、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以课题为引领,实现常态化的“研修反思”,以沙龙形式组织全体教师齐聚一堂,进行有主题的研讨,每次活动后,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发在校园网教育科研栏目。教师在研修中扎实功底、拓宽视野,不断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近两年来,学校五级梯队的教师增长了13.7%。
“我们新小的教师,虽为乡村教师,但是同样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位新小教师笑着说。这是一个个“心安教师”心底的伟大,他们始终心怀教育的理想、有安守乡村的情怀、保持教学相长的执念和育人为本的初心,他们终身成长着。
(刘红娟 孙红霞 周文君)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