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 思政领航 “双创”扬帆 个性发展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坚守与变革 殷安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职业教育唯有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但是,改革创新并非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应在坚守、继承的基础上顺时而变,如此方能根基稳固,形成文化传统,铸就特色品牌。如何在“变”与“不变”间找准定位和立足点,寻求突破与发展,是时代对职业教育人发出的考问,也是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一直在探索破解的命题——
浩荡长江之滨,中国“榨菜之乡”,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学校于2009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门正式命名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后被国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还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先进学校,并获评重庆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先进单位。
学校目前设有学前艺术部、机电汽修部、建筑信息部、旅游商务部、升学部5个专业部,开设有加工制造、旅游服务、财经商贸、土木水利、信息技术等六大类15个专业。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库区、服务民生”的办学方向,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自强博习,厚德精艺”的办学理念,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园校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出彩人生奠基,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显著的办学成绩。尤其是学校的传统文化育人实践、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特色鲜明,成效卓著,享誉业内,充分体现了涪陵职教中心在时代大潮中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勇于改革亮剑的精神。
“新六艺养六商”文化育人薪火相传
中华文化是民族发展之根,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之本。涪陵职教中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办学目标相融合,在校园中唱响“规律为基,德才并举,与时协进,追求独一”的“道·艺”文化主旋律,探究并践行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与为业之道。《周礼》有言“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为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校园,学校于2012年制定了《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职“新六艺养六商”育人模式的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至2020年,通过两个重庆市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教育实践研究”和“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研究”,对学校育人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课题研究成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创造性提出了“新六艺养六商”的教育理念,即:以礼养“德商”,培养学生广博易良,滋养向善人生;以乐养“艺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孕育高雅人生;以射养“职商”,培养学生精通技能,支撑职业人生;以御养“逆商”,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畅享快乐人生;以书养“文商”,培养学生贯通知远,造就智慧人生;以数养“速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成就出彩人生。
学校精心建构“通六艺精一艺”课程体系,突出思政观。一是与思政课堂教学结合,培育充满“时尚味道”的“新六艺”课堂文化。建构“三层次多维度”课程体系,开发“新六艺养六商”课程图谱:开设“整合+拓展型”核心课程,助学生通识六艺,全面发展;开设“分科+综合型”主题课程,助学生探寻精艺方向;开设“有意思+有意义型”的个性课程,助学生精一艺,谋个性之发展。二是研发“新六艺”教材。组织名优教师编写“新六艺”系列教材,如《人生与浸润》《茶艺表演》《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了养商的有效性。三是打造发展性的养商平台。在课后开设“精艺课堂”,搭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新六艺教育展示平台,助学生精通一艺。学校还构建了“223N”评价模式,学生、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在学校和企业两种场所对学生进行“通六艺精一艺”综合评定。同时,全方位打造“明道传艺”的“新六艺养六商”师资队伍。邀请传统文化大师、工匠、非遗传承人等担任新六艺兼职教师,以“青蓝工程”为抓手,“送培”和“内培”相结合,培养“精一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新六艺养六商”教学能力大赛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将新六艺贯穿德育、教学、活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新六艺养六商”教育。
“通识六艺精通一艺”的教育途径,赋予了人才培养更多的灵活度与自由度,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潜能。学校已有13000余名学生接受“新六艺养六商”培养,成绩斐然:“德商”方面,10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艺商”方面,文明风采、综合素质展示类大赛市级以上获奖600余人次。“职商”方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获一等奖3个,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奖2个;市级技能大赛获奖267个;2名学生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逆商”方面,学生会主席夏靖淞作为全国学联主席团成员受到上级领导接见。“文商”方面,多名学生成为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青联委员、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等。“速商”方面,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创业比赛获奖30余人次。学校还涌现出一大批“明师道传六艺”教师,公开出版发行“新六艺养六商”教材20本(市级规划教材3本)。学校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示范学校、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百强学校,重庆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党建示范校、五四红旗团委等。2019年学校与泰国黎逸府4所高职学校合作,开展留学生教育,开设书法、手工、茶艺、太极拳等“新六艺”课程,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绽放魅力与光彩。
促融合重实效思政领航固本培基
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这关键一课,如何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涪陵职教中心在“道·艺”特色文化引领下,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在开齐开足思政基础模块课程的基础上,对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构建与学校办学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互促进、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思政拓展模块课程体系,培育“明道精艺”之新时代英才。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明行为之道、明修身之道、明报国之道、明创业之道的思政课程,顺应了学生和社会需求,彰显了办学特色,契合了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一是对准“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建设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课程“规范与自律”,明行为之道。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时段和班会课实施教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相结合,构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机制。二是对准“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明修身之道。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课程,同时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和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开展教学和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对准“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建设晨读课程“人生与浸润”和国防教育课程“国防教育知识读本”,明报国之道。四是对准培养“创新精神”和“正确的就业创业成才观”的课程目标,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中职生创新创业训练”,明创业之道。同时,学校培养了14名“双创”教师,新建了“双创”教育辅导服务平台,建成1800平方米“双创”教育实训基地,打造了“双创”特色文化街,组建5个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成功申报市、区教育规划课题,探索中职双创教育,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
学校成功创建了“12345”学生全员素质素养提升机制,即以“道·艺”文化为引领,建好校内校外两支育人队伍,实施“三自教育”,依托校园电视台、心理咨询室、训导室、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四个特色阵地,开展班会、主题团日、社团、志愿者和文明风采竞赛五类活动,构建了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富有中职教育特色的思政拓展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了多重融合,提高了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已公开出版了4种思政教材,推广到全国35所中职学校使用。获得“全国文明风采竞赛卓越组织奖”“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国家级别奖项,并多次承办市区思政课程研讨会、教研会,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三平台递进式“双创”扬帆奋楫突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较少,缺乏针对性;中职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狭窄,缺乏有效性;中职创新创业项目存在运营瓶颈,缺乏操作性。如何突围?涪陵职教中心从2011年起就开始探索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设计。2016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立项开展中职学生“三平台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究与实践。2019年,学校将“双创”教育作为高水平中职学校自选特色项目。近10年,先后投入近300万元系统开展“双创”教育研究。
学校通过“深挖掘、重融合、巧设计”,汇聚了师生、校企、思政的驱动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三平台”,多途径递进式赋能中职创新创业教育。“三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实训实践平台、项目孵化平台。以“三平台”为载体,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分为递进的三个层级:通识教育为基础,实践教育为依托,项目孵化为拓展。在通识教育中培育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双创”思维方法;在实践教育中培育学生创意能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双创”专业实践技能;在孵化项目中培育学生创业能力,训练学生“双创”实战技巧。
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师资、课程思政赋能,构建“以学启创”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采取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双创”专业课程、典型案例和虚拟实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又避免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能力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学校组织多元师资,共同编写并公开出版了《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等系列特色“双创”教材,并与舟道公司合作开发了适合中职“双创”教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在通识教育平台中不仅能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还可根据专业类别、兴趣和项目需求,选修线上专业型课程,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调研等其他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发展。
搭建实训实践平台,学生个体赋能、多元师资、校企协同、专业交叉赋能,构建“以练促创”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和“以赛激创”的竞赛机制。校企合作共同打造“百草苑”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搭建具备软件资源和硬件设施的实训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学科竞赛机制,构建“1+1”训练体系。实训实践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双创”能力,使学生提高技术水平,驱动创意和创造力的发展。
搭建项目孵化平台,学生个体赋能、校企协同构建“以践驱创”的创业实战基地。项目孵化平台依托学校“双创”实践基地,通过成立校办企业重庆市涪陵区高峡机电有限公司,出台了《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为学生“双创”项目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学生创业以公司项目部的名义开展运营活动。学校还建立了“企业捐资+学校帮扶基金+社会资金+政府奖补基金”的“四合一”资金扶持系统,采用校内平台“孵化”、共同经营的模式。“平台孵化”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利益分配,而在于人才、知识、技术、资源的共享。如“当归快递”,由学校、学生团队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共同合作,提供代收包裹、寄快递等业务实现盈利。项目孵化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使其发挥主体作用,增加创业经验,为校内创造转化成适应市场环境的创业行动提供机会,还解决了学生创业年龄、资历、融资渠道单一且风险抵抗系数低等问题。项目孵化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行动力和驱动创业能力。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历经10年探索实践,学校取得了10项国家级别、5项省部级标志性成果,累计有万余名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百余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50余项,创业者在毕业生中占比4%,树立了创新创业的典范。成果在全国30所中职学校推广,“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被重庆市教育部门立项为重庆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通道全模块管理个性发展海阔天空
中职教育教学实践,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以使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成就出彩人生。学校依托国家中职示范校“数控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成立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建设小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创建教师工作团队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创建校内工厂营造校内学习情境和校外职业情境,很好地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指对数控专业各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课程进行分类,每一个人才培养方案都由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平台课程,因个性化发展所需的某一类知识、某一项技能、某一类能力,组建功能模块。各种人才的培养只需在平台课程和功能模块中任意组合,即可组建成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有效解决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而且系统化解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四大问题。
建立多通道,解决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问题
通道越多,成才渠道越多,学生成才的概率就越大。为此,学校建立了“3+4”、“3+2”、高考、就业、高技术技能人才通道。新生进校后通过文化知识考试、动手能力测试、结构化面试,建立学生个人综合档案,向学生推荐适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成才通道。实践证明,数控专业五种个性化发展通道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4”通道学生全部升学,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后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成为大学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的种子选手;“3+2”通道学生转段通过率达90%,学生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都成了企业骨干;高考通道自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以来已为重庆市本科院校输送了80余名优质生源;就业通道从2016年开始实施双证(毕业证+技能证)毕业要求,已为各大企业输送了3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通过高技术技能通道,学校培养了100余名高技术技能人才,多人次获国家、市、区级奖项。
搭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解决现有课程体系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五种个性化培养目标,学校搭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分为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平台课程指五种个性化发展都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模块课程是在平台课程基础上,为达到相应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而增设的专业课程。平台课程加对应的模块课程就能实现一种个性化培养目标。平台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让学校教学管理秩序变得简单有序,实现了一个课程体系对应多种个性化发展通道,在各类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构“多层次”课程标准,解决现有课程标准不能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多层次”课程标准是根据多种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课程标准进行层次划分与深层挖掘。“基础层”是每个通道都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目标,“提高层”是根据个性化培养目标的需求而增加的内容和目标。“基础层”和“提高层”根据个性化培养目标而确定。重构后的课程标准,确定了个性化培养通道通用的“多层次”课程标准模板,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7门课程的“多层次”课程标准,成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教学创新团队,解决教师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市级骨干教师胡志恒,成立了教学创新团队;依托全国技术能手谭大庆成立谭大庆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教学创新团队和大师工作室,了解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熟习教学内容,理解不同通道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团队成员在个人发展、技能提升、教学改革、教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在全区、全市、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经过10年的发展,数控专业已成为重庆市重点专业、重庆市优质专业、重庆市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市级加工制造类教师培训基地、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10余所市外中职学校前来经验交流,10余所市内外中职学校前来学习数控专业办学经验。
文化传承初心如磐,改革创新使命在肩。这就是涪陵职教中心的“变”与“不变”——坚守的是原则、是规律,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变革的是理念、是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策略方法。正是掌握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之法,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始终勇立潮头,一往无前。半个世纪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3年学生获省(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竞赛等级奖110余个,其中一等奖达30个。今天的涪陵职教中心,已成为培养三峡库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重庆市中职教育教学科研的前沿基地和渝东南地区中职教育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窗口。
当前,职业教育已被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职教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学校将弘扬“志存高远艺行天下”的校训精神,深化“以德养技协同育人”的教育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技兼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把学校打造成“重庆一流、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巴渝职教名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而不懈奋斗,勇做新时代的追梦者和圆梦人!
(殷安全 田方 赵晓雪 雷明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