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培养面向区域汽车产业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思政引领 产教融合 四师协同 ——湖北文理学院培养面向区域汽车产业的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襄阳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国家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东风公司整车及动力总成的重要生产基地,聚集了4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建有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内一流的汽车检测中心,形成了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维护、检验检测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和整车、发动机、电驱动系统、变速箱、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在内的产品链。目前襄阳正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积极创建国家级别车联网先导区!
产业人才的持续供给离不开教育,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地区仅有的一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本着适应区域产业人才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依托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教学研究、教学团队、高校学生工作精品、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一系列省级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以思政教育做引领,产教融合为抓手,从专业人才供给侧改革、混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产业链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全过程多维度的学习指导等方面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以区域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与产业链、人才链对接的专业集群;以思政教育作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通过调研、梳理襄阳区域车企对应用型产业人才的需求,学校整合了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四个专业形成“汽车产业链专业集群”。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区域汽车产业链上的整车、部件、检验、运维4个主要环节,培养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测试控制、营销维护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专业集群在“夯实学科基础、凸显专业特色、拓宽就业口径、重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通过价值认知嵌入课堂学习、学术精神融入科学研究、行业情怀补充实践教学等途径,构建课程思政、学术思政、实践思政等多渠道育人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增进学生对行业前景和发展的认识;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过程中,将当前国内外科研前沿融入学术精神培养,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志趣;积极开辟校企联合思政教育第二课堂,以企业文化和创新创业为先导,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投身行业发展和地方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以国内首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等襄阳汽车行业典型案例点,引导学生树立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实现了思政育人全覆盖。
以“科教协同+产教融合”为抓手,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全过程、递进式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科教协同整合资源。打造以大学生方程式、智能车、节能车、工程训练、节能减排等“车类”大赛为主体的学赛研一体的校内创新训练体系,充分利用学院“机电汽车”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和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以及学院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测控、新型载运工具设计、智能汽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优势,融合创新实验、学科竞赛、创新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构建从大一到大四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逐层递进的全过程、多层次创新训练模式。产教融合内外联通,打造全产业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襄阳40多家代表性车企合作建设整车设计开发类、总成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类、整车及零部件检验检测类、整车运用服务类等实践基地,以校企合作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为立足点,为学生创造自主设计、加工、装配、检测、营销、生产组织等工程实训条件,真正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的融合、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融合、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融合。学生通过项目研发、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切实有效地融入工程实践环境,深入参与实践任务,提升应用创新能力,解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内容单一、系统性不强的问题。
以“四类导师+五项任务”为保障和载体,构建面向产出的多维度学习指导模式
为实现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学校提出了“扎根襄阳、融入襄阳、发展襄阳、服务襄阳”,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如暑假期间的“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和“百名博士、教授服务百村百企”的“双百”活动,结合湖北省与襄阳市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活动,通过挂职、招聘、柔性兼职等形式,打造了多个由“班主任(学业导师)、教师(专业导师)、工程师(产业导师)、企业家(职业导师)”组成的混合型师资团队,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规划、工程实践与创新、职业素养与规范进行多维度的指导。坚持思政引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团队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为保障,开展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运行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规划、工程实践与创新、职业道德与规范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班级管理为抓手,全面实施“五个一”工程,敦促学生“加入一个科研团队、参加一项学科竞赛、发表一篇论文、撰写一个专利、实践一个项目”,实现创新培养全覆盖。
通过实践,学校汽车类专业(机械、车辆、汽服、工业工程等)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91项;发表论文67篇,授权专利53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比例达30%以上;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行业认同度不断提升,近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数据显示,毕业生的行业认同度较高,安心于专业领域工作的人数增加,学生跳槽倾向减少,就业率持续3年在98%以上,其中有35%的毕业生留在了襄阳;学生学术精神和科研志趣进一步提升,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涌现了“全国优秀大学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批模范先进学生;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就业层次显著提升,如华为公司、湖北三环集团、东风公司、骆驼集团、三一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均有学校毕业生;成果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获得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和肯定,也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关注和调研。
(汪云 吴华伟 孙艳玲 刘祯 聂金泉)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