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何以换新颜 ——山东师范大学以教学观摩研讨为支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手机由传统课堂的“禁物”变身智慧教学的“宝物”、分组教学让学生大显身手、混合式教学贯穿“线上”“线下”辐射课前课后、课程思政深入浅出“润物无声”、教室后面经常出现很多听课教师……2021年一开学,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忽然发现课堂“大变样”。
观摩课变身“混搭课”
在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赵东芹的课堂上,教师问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句诗有什么不妥?”学生指出:“动词用得不对,蝉是刺吸式口器,不应该用‘饮’,应该用‘吸’。”还有学生纠正道:“蝉取食的实际上是植物汁液,并不是露水。”当代理科生和古代诗人的隔空对话,尽显“混搭”风。
学生徐子雯说:“整堂课的体系性和逻辑性非常强,小组研讨、智慧答题、趣味性、思想教育等各种元素混合在一起,让整堂课特别活跃、很有味道,大家非常开心。”
课后,校长曾庆良在和10余位教师集体研讨时说:“课堂是教学育人的重要环节,老师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应当进一步对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反思,不断提升课堂质量。”
是什么让全校上下对一堂课如此重视?这还要从上学期山东师大开展的首届“百优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说起。全校21个学院的近百名教师开讲公开课、校院两级督导组成员现场督导、各学院教师前来观摩、课后开展点评和教学研讨……这样大规模、多环节、高要求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山东师大还是头一回。
很多年轻教师感到既新鲜又兴奋,但同时心里也打起了鼓。“我不光要面向学生,还得让听课教师感受到专业以外的东西,同时还要让督导员对课堂教法有清晰的把握,让师生都满意,确实‘压力山大’。”全国数学建模微课程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荐金峰说。
然而压力并没有影响教师们的热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80多堂校级观摩课、近百次课后研讨活动、2000多人次参加……一时间,崇教尚研之风吹遍校园。更让人欣慰的是,此次活动的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
“老配方”酿出“新味道”
在大学校园中,观摩课、教学督导、教学研讨本不稀奇,何以再次引发高度关注?又是什么让教师们劲头十足?学校为何要改良“老配方”?改革的动力正是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新华说:“目前,高校很多新教师往往是‘刚出学堂,就上讲台;前脚学生,后脚老师’,上课缺乏教学理论、单凭主观感觉,因此,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教学督导为例,以往,学校会按照“督导组意见—教务处—学院—教师”的流程进行反馈,但这种点对点的单向传输模式给出的意见建议比较宏观,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被督导的教师如果有疑惑也不知从何下手。
而山东师大此次开展的活动,集教法观摩展示、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督导、课后理论研讨、教研团队建设等内容于一体,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出了一剂良方。
此次活动中,校级教学督导员、数学与统计学院马军英教授总共参加了十几次督导和研讨。她感慨道:“很多教师并不是不想上好课,只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和帮扶措施。督导组成员、主讲人和前来观摩的教师共同对观摩课进行‘会诊把脉’,在研讨过程中,各种思想、建议和‘金点子’互相碰撞,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强,每位教师都受益颇多。”
法学院刘娜老师对“站好讲台”情有独钟,但4次报名参加山东省青教赛都止步于校赛,这次却碰巧成为全校首名开观摩课的教师。为了上好这一课,她日思夜想,哪怕是半夜想起来一个好点子,都会立刻爬起来修改课件。为了准备一个经典的思政案例,她足足耗费了一周的时间。
她讲完“法律的空间效力”后,参加观摩的教师对她的教学设计、案例选取、课程思政意识给予了充分肯定。刘娜坦言:“我上学时学的法学专业是非师范专业,在备课时很少考虑教法问题,讲课时总感觉不踏实,还很吃力,这次得到鼓励和指点,我更有信心了。”
正是得益于在观摩研讨中学到的经验,刘娜一举冲出校赛获得了省赛二等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谈到活动的意义,副校长满宝元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合作的教学文化,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发展理念,彼此取长补短,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种下课堂教改的“金种子”
参加此次活动的教师们发现,每一次课后研讨引发的思考往往会成为上好下一堂课的动力之源。这种思考为课堂教改种下了“金种子”,而这颗“金种子”正是孕育“金课”的根本。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郭培莲老师,为了在“线性代数”课上把逆矩阵求解的问题讲得生动有趣,引入了解码加密图像的案例。课后,教师们的研讨更加热火朝天。
“郭老师引入的加密图像线索很巧妙,课堂效果很好,请问您是如何想到这种方法的?”一名教师话音未落,另一名教师接道:“我也上这门课,但是逆矩阵问题在考试中涉及不多,所以我讲得就比较简略,那么课程内容的详略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探讨?”“郭老师是用PPT上课的,但数学有很多证明或例题,是不是在黑板上演示推导过程更好?”“我觉得在PPT中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超链接?这样能够更方便学生回顾知识点。”“在‘密码学’的讲解中,如果介绍一下我国密码事业的发展现状,是不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
此次活动中,学校把课程思政作为了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教师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让青年学子在知识学习中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郭培莲感慨道:“参加观摩研讨让我发现了好多之前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更愿意讨论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了,大家的课堂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作为督导员的国际教育学院史洁教授也感受颇深:“跨学科观摩打破了原有学科固有的授课模式,文科课堂融入推导理念更显严谨,理科课堂融入文化元素就不再枯燥,活动由开始的‘以讲促教、以评促教’发展为‘多元促教’和‘多员促教’,极大丰富了教学评价的模式和手段,教学反馈作为教学闭环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让教研组织“强筋健骨”
“上完课口干舌燥怎么办?”“教学目标怎么设定?教学设计怎么撰写?”“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针对年轻教师在活动期间提出的困惑,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趁热打铁,相继组织开展了10场有关科学发声、教学构思、教学实战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参加观摩研讨,各级党政部门和业务单位“同下一盘棋”,为教研组织“强筋健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剂”。
新学期伊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明确规定:书记和院长分成两组,分别带领班子成员开展全院教学督导工作。“学院两个督导组,每组每周至少都会选听一堂课,课后会及时形成督导意见并反馈给教师改进,同时,学院要求所有近5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必须参加两次以上。”学院党委书记张维军表示。
教育学部的4门观摩课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各个学院的教师前来观摩学习。“果然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我得找本教学论的书好好补习一下教育学原理了。”“回去我要加强练习自己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行。”参加观摩的教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强教学必先强教研,强教研必先强组织。教育学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并成立了4支课程教学团队和10个教研组,为其他学院重建基层教研组织提供了范例。
“目前,我们正就‘如何上好全校师范生的公共课’这一重大课题开展集体备课和联合教研活动,加强团建,让小组织推动大学部。”教育学部副部长路书红介绍。
以教学观摩研讨的小支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激活课堂育人、课程思政创新的满池春水。校党委书记唐洲雁表示:“学校将以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为契机,把全面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行、职业志向、教学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教师能力培训、推动教师文化传承、创新教学理念、完善评价体系,努力建设与时俱进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让一批优秀的‘四有’好老师站稳讲台、育好人才。”
(姚昌崔勇潘婷)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