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师范学院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以“能力范式”为导向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齐鲁师范学院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2020年,齐鲁师范学院“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能力范式’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获评“高校书记校长改革创新亮点项目”。这是学校通过持续推进“能力范式”教学改革,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新思路、新作为
改革成效显著
“能力范式”人才培养体系初见成效。在2017年学校召开的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林松柏作了《转换高等教育范式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题报告,学校由此开启了基于“能力范式”的教学改革。“能力范式”是指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旨在弥补以知识的传授、记忆和考核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学校坚持国家教育方针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山东基础教育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宗旨四者有机统一,要求各专业通过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以能力为特征的培养目标,并以此为起点,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课程体系”这条技术线路进行反向设计推导,建立起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关系矩阵,于2020年完成所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此基础上,继续按照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内涵要求反向设计课程目标,并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为依据,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通过总结4年“能力范式”教学改革的经验,2020年,学校推动了“师德引领、能力主线、知识嵌入”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模式,融入师德培养要素,基于能力培养主线,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模块、学习情境、项目任务、创新问题等为学习单元,重构教学内容,实施“齐鲁师院新教案”工程,逐步建构起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完善。“一根本”,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四特性”,即专业与课程建设全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社会性,实现“四性合一”。“三整合”,即整合课程能力标准和专业综合能力标准,实行项目贯穿培养;整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资源,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实现“双创”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二双主体”,即坚持师生“双主体”和校地“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按照主体间性原则实现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培养过程中体现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行业、产业)“双主体”,坚持产教融合,实现校地合作育人。“一保障”,即做好全新、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和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四全三化”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斐然。2017年学校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期间,广大教师围绕“由知识范式向‘能力范式’转换”的改革倡议开展教学工作大讨论,形成了改革普遍共识。之后,学校启动了“双一”改革工程,即一个学院选择一个专业、一个专业选择一门课程,并设置100万元的专项经费预算,每个专业资助5万元、每门课程资助一万元,开展基于“能力范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改革。校长林松柏关于“能力范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先后在《齐鲁师范学院学报》《中国教师》等期刊发表,于2020年教师节前在“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得到了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并应邀到河南、江苏、陕西、贵州等地的高校进行宣讲,已在全国十几所高校推广应用。学校教师也积极开展“能力范式”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陆续发表论文34篇,立项校级以上课题167项,其中两项研究课题分获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项。
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携手并进。在专项经费推动“能力范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开展“能力范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试点,已建成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专业被推荐参加国家一流专业评审;已有3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百余项,荣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近3年,学校资助出版“能力范式”校本教材11部,资助建设并上线138门网络课程,已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运行课程37门,其中11门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依托“超星”“智慧树”和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建成一万多门课程资源、29897个网络工作坊和93万余个教师个人学习空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超过60%的课程实行了混合式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探究式教学方式占比超过51%,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应用能力普遍提升;2021年的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参赛46人,获奖率82.6%,其中一等奖13项,稳居山东省前列。
好经验、好做法
多措并举切实可行
在以推进“能力范式”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多种有特色的工作措施和方法。
(一)理念引领,深入推进
以“能力范式”教育理念为引领,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是以能力来确定人才培养标准,以专业职业“双标准”确立毕业要求,反向明确知识范围、设计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推进案例式、探究式、项目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相结合;三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考核,突出能力标准,强化过程考核,保证培养质量;四是优化教育教学条件,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注重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五是建立闭环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
(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
面上推动,重点突破。主要通过试点,条件好、有积极性、有创新意识的先行先试。按照试点打样,然后总结推广工作路线,学校有14个二级学院,从每个二级学院遴选一个专业、一门课程,纳入“能力范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目前有10个专业和10门课程已结项。学校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总结各个试点专业和各门试点课程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面向全校推广,实现专业和课程全覆盖。
(三)面向需求,有的放矢
学校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调研山东省“八大战略”“十强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优化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和山东省师训干训中心,发挥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作用。2020年11月,学校举办了第二届“齐鲁名师名校长论坛”,充分了解山东省基础教育现状和师资需求,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师教育桥梁课程,构建基于“能力范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激励约束,保障实施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学校于2020年调整了二级学院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将基于“能力范式”的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纳入专业与人才培养考核目标。破除“五唯”,学校改革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评价,修订了教学学术成果等级认定和教学业绩奖励管理办法,明确了基于“能力范式”的教学改革成果认定的具体方案,提高二级学院和教师实施改革的积极性。
直面挑战
书写崭新篇章
学校在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中取得了不少进步和成就,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课堂亟待向“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转变;二是完善推行“能力范式”改革成果的条件,扩充与教学方法配套的教学硬件设施,如固定桌椅、多媒体平台等;三是提升学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影响力,推广研究实践成果。
未来,学校将不惧困难、直面挑战、多措并举。一是开展教学理念大讨论,与专业认证形成合力。学校计划召开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以“建设产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主题,开展教学改革大讨论,深化“能力范式”教学改革。二是加大投入。学校将加大资金支持,改善教学条件,开发充足的教学资源,为“能力范式”教学改革提供坚实保障。三是争取支持。主动向主管部门及时汇报教学改革成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各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四是积极发动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推进“能力范式”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孙洪兆 朱全中 山康宁)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