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深耕厚植强党建 赓续前行开新局
贵州医科大学始建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贵阳医学院”,是我国在抗战时期就拥有的9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有“小协和”之美誉,也是贵州进入20世纪后兴建的首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医学院校。如今,学校已走过83年的办学历程,始终怀着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战略眼光和使命担当,发挥党委“红色引擎”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内涵发展,找准定位,开拓新局,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一流的百年医科大学,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学笃行,坚定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决心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牢牢把握党建引领根本,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各级党组织在系统深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以学促思、以学促干、以学促进,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迅速掀起学习、感悟、实干热潮,实现党史学习与事业发展“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全力以赴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贵州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特色,牢牢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突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线,扎实推进“四史”学习,聚焦学深悟透、对标对表,坚持“原汁原味”全面学,学好党史、讲好党史、用好党史。采用“领导带学、个人自学、线上助学、集体研学、督导评学、实践检学”的学习方式,广泛开展专题学习和理论阐释,建立“校党委、二级党委、党支部、思政工作队伍、青马学员”五级党史宣讲体系。学校联同瑞金干部学院、延安市卫生健康部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四地同上一堂党史课”活动,采用“北京主会场+各地分会场”的直播模式,在遵义会议会址以长征路线节点讲党课,在实地实景中感悟遵义会议精神,在社会各界和高校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与广泛讨论,有力地感染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学校采取党委会、宣讲报告会、读书班、分组研讨、发表理论文章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和学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伟大建党精神。学校党委成员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的专题学习。
贵州医科大学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办医治院主体责任,召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到2038年,建成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一流的百年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突出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圆满完成基层党委(党总支)换届工作。一人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及“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一人获评“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1人和3个基层党组织获全省教育系统“两优一先”表彰,两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紧抓机遇,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医学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要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为新定位,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指引了新的方向,以及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贵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的战略确立了新的目标……这些重大机遇,都为学校在新时代开启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的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高质量建设“百年贵医”的征程中,学校以“五级书记抓党建”为抓手,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覆盖全体党员。各基层党组织以党的建设引领改革创新,用百年党史中的伟大成就、伟大经验、伟大力量铸魂育人,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推进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在基础医学领域发力、在临床医学领域用力,做中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参与者和贵州医学教育现代化的领跑者。
以党建引领促教学提升。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选配45名“双带头人”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使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课程改革,搭建“雨课堂”“教师工作坊”等平台,推动传统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型升级,获批国家教育部门“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建成先进的智慧型临床技能中心,获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临床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检验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口腔医学等14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全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项目26项,其中14门省级一流课程通过省教育部门验收、两门(线上线下各一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了课程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
以党建引领促科研提升。学校成立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把党支部建在实验室,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立健全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积极搭建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平台,通过实施“科研导师制”,将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吸纳进科研团队,鼓励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开展实践学习。目前,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包括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获批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地方病与少数民族性疾病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化学药仿创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9个,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体干细胞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校被列为全省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试点高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以党建引领促育人提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融入教育实践。充分运用“国旗下的思政课”等育人载体,用好用活贵州红色资源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教材,打造红色学习基地和抗疫纪念馆,走进“红色课堂”、挖掘“校史课堂”、用活“主题课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现场教学,深入宣传抗疫事迹,推出红色专栏,举办“讲好入党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报告会,开展红色系列主题活动,以红色传统滋养学风教风,以红色传统优化治学之风和做人之风,实现春风化雨、立心铸魂的育人效果。创新运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鲜活教材”,认真讲好中国和贵州的抗疫故事,特别是学校选派298名教职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抗疫一线的事迹,用实际行动编写了一本“干货”满满、大获好评的教科书。
培育人才,厚植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沃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贵州医科大学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紧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坚持“人才强校”办学理念,用百年党史铸魂育人,以新医科为牵引,不断开拓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把培育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维护人民健康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坚持“四个面向”和“四个服务”,聚焦“五大办学职能”,全力推进谋划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完成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实践,努力培育更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栋梁之材。
坚持把握发展机遇、会聚天下英才,是激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向上活力。学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高站位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岗位聘用制度和以考核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兼顾公平与效益、能高能低的分配激励机制,向在教学、科研、一线等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资源,着力打造服务效率高、服务体验好、人才获得感强的人才服务环境,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引才、育才、用才氛围,不断实现学校高层次人才“质”与“量”的提升。
坚持薪火相传、培养优秀人才,是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关键。学校加快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开创拔尖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建立“大临床”为契机、以医教深度融合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医学教育品牌。学校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建临床医学创新班——“协和班”,充分利用协和的优势师资资源、吸纳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获得了国内医学教育同行和学者的赞誉。与希腊雅典大学合作建设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突破。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单位,获评“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与新华网合作共建“贵州医科大学—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贵州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一个、示范课程7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个。获批国家教育部门2020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终审决赛一等奖一项。
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58500余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180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58人、全国优秀教师一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获评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团队一个、省级创新团队28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181人次。
责任担当,展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担当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内涵丰富、品牌响亮的医科大学,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上闯新路,在医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开新局,在加快“新医科”建设上抢新机,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出新绩,高质量推进“大临床、大公卫、大药学”的扩面开局,高质量提升教医研协同发展,深化医学教育评价改革,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附属医院。
新冠疫情防控展现新担当。学校坚决贯彻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火线接管贵州省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贵州省职工医院,为全省疫情防控作出积极贡献。学校闻令而动,驰援鄂州,前后共选派298名教职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抗疫一线,在贵州省1443名援鄂医疗队伍中占比20.56%,是贵州省抽派援鄂队员人数多、规格高、建制完整的优秀单位。队员勇挑前线指挥部管理工作及一线救治工作“大梁”,整建制支援雷山医院和鄂州市第三医院,接管鄂州市中心医院的两个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和3个重症病区,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767人,占鄂州病患总量的55.02%;累计出院602人,治愈率97.57%。援鄂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及各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员获省政府部门奖励。附属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临时党支部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附属医院发展呈现新格局。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办医空间逐步拓展,为缓解全省人民“看病难”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二附属医院发展步伐稳健,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两个,获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卫生健康部门消化道肿瘤MDT试点医院。2020年,学校与黔东南州政府部门签订“校地共建”第二附属医院协议。第三附属医院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各一项,获黔南州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附属口腔医院建成投入运营,门诊超过30万人次。大学城医院获批二级综合公立医院,纳入贵安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获批大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属肿瘤医院、附属白云医院、附属乌当医院运行稳中有升,临床教学能力逐步提高,建成贵州医科大学白云临床教学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安医院投入使用,为全省首个实现“一院两区”管理的公立医院,作为贵安新区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极大地提升了贵安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脱贫攻坚彰显新作为。一是主动担当教育脱贫攻坚重任,整合资源拓展“专升本”医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近年共招收“专升本”学生3296名。二是深入挖掘医学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积极开展村医、住院医师等各类卫生人员专项培训,5年累计培训人次达16万。三是落地“大地论文”工程,派出科技团队深入帮扶地区,一地一策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在三穗县等8个贫困地区推广种植中药材近3万亩,联合农民合作社建立中药材育种育苗示范基地两个,新建食用菌种植核心示范点一个,完成刺梨渣栽培食用菌示范推广两万棒,直接带动3000余户贫困户脱贫。四是扎实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先后选派27人赴松桃县和三穗县担任干部。一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人获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一人获评“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组织书记”,一个基层党委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两个单位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学校获评2020年“全省消费扶贫示范单位”。
安全为本,筑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屏障
学校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落实主体责任、担当第一责任、压实主管责任、强化岗位责任”的“四个责任”,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召开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及网络舆情热点,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实行24小时舆情监测,围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坚决守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扎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校坚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将巡视整改和校内巡察相结合,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紧盯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抓好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拒腐防变制度体系,以“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站位和定力以及“干净担当守规矩”的觉悟和自律,以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编制政治监督活页、组织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等为抓手,扎实推进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形成常态。
学校坚持“平安校园”建设,时刻紧绷“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弦”,建立健全全方位监控系统,切实提升校园综合治理水平。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对各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消防安全、防范电信诈骗、“校园贷”、禁毒宣传等安全专题宣传教育,与专业消防培训机构联合开展消防应急演练活动,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致力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的和谐美丽校园。
守正初心,始终不忘来时路;思创未来,昂扬奋斗新时代。贵州医科大学以推进党建工作成效考核为契机,高质量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细化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全力推动实施“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保障”“一流学科攀登”等工程;认真制定党建工作要点,构建综合考核体系,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综合考核工作方案,设立“政治素质考核工作组”“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工作组”“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工作组”,以分组专班的运行模式推动考核工作,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高质量推进学校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切实履行班子主体责任,奋力开创学校新时代党建工作新局面,在贵州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断迈开新步伐。
(陈颖 马红超)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