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药大学深入推进中医药进中小学校园 传播岐黄智慧 培育仁心初芽
“小朋友们,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呢?”近日,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教授来到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碟子湖学校中医药文化馆,以“食物有‘温度’”为题,图文并茂地为小学生们科普中医食养知识。小学生们不时与老师互动,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来自日常饮食的健康奥秘。
这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的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日常活动之一,近年来,学校深度挖掘“中医药+”的多维路径,打造了基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和实践平台。
“舍我其谁”的劲头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讲述的都不是现在新发现的,而是我们老祖宗传下的宝贵智慧。”在中医药界,朱卫丰这个名字很有分量,繁忙工作之余,她坚持通过讲座视频、科普文章、教学授课等方式,向社会各界普及、推广中医药知识。
江西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庐山杏林文化、“四医两帮一都”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医药兼具科技属性和人文属性。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应该尽的责任。同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从小培养,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朱卫丰介绍,近年来,学校用一种“舍我其谁”的劲头,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园。
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等职能部门牵头组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专班,统筹负责校地共建、校校合作等工作;同时,各学院和附属医院分别与基地中小学校结对子,建立定点联系责任制。
“对外,加强与主管部门、中医药科研院所及市县(区)宣传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到有中医药文化建设需求的中小学校调研指导。对内,整合学校人才和文化资源,聘请相关学科教授、专家、政工干部等人员,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恒伯介绍。
散播岐黄星火
“快看,这个含羞草会动!”“石蒜的花好漂亮啊,原来它也能治病!”……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神农园里,经常会看到中小学生雀跃的身影,一旁的老师,不停地介绍着园里中草药的特性和功能,园子里好不热闹。
2015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启动“游学江中”计划,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中医药研学教育:以校园内的基地、场馆为参观主线,打造了集中药标本、种植、炮制及中医体验推广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体验区。
4000余名师生陆续通过“游学江中”项目,走进中医药文化浓郁的校园。
如何更大范围地将岐黄星火散播入中小学校园?
一个由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灸学院的优秀杏林青年组成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志愿者队伍应运而生:以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和保健穴位为主题,开设一系列课程,通过技能展示、角色扮演、舞台音乐剧等形式,走进中小学课堂。
“孩子们喜欢什么类型的中医药知识,能接受什么难易程度的知识,什么样的形式更受欢迎?”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推广志愿者队伍指导老师杨清跃不断探索,只为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的火种播撒进孩子们的心中。
深挖“中医药+”的多维路径
随着工作的推进,学校又认识到,要让中医药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为此,学校在‘如何进’上下功夫,深挖‘中医药+’的多维路径,不断探索出‘中医药+课程’‘中医药+校园文化’两个主渠道,构建起多维化、浸润式素质教育体系。”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负责人张安然介绍。
经过反复的座谈调研、考察学习、论证研究,2017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小学生学中医药》《中学生学中医药》系列教材面世。
“当年,我校便与湾里区政府签订共建协议,在湾里第一中学、第一小学分别设立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实验班——岐黄少年班和岐黄启蒙班,每学期32个课时,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种形式展开教学。”张安然介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保健常识、常见中草药、赣鄱中医药文化等。
同时,学校又先后与南昌、赣州、萍乡、抚州、宜春等地方政府合作,在11所中小学校设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现高中、初中和小学全覆盖。建设中医药文化馆、文化角、文化长廊、药用植物园等,创办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
“中小学教师”这一关键群体,也成为“中医药+”的对象。全省15所中小学校160余名骨干教师,通过“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师资培训”公益计划,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培训班聘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培训班导师,为学员们授课。
“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发挥中医药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旨在培养新一代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薛铁瑛说。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