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美学在学校美育中的意义
美育是丰富想象力、提升创造意识的教育,更是纯净心灵、陶冶情操、涵育人生的教育过程,其在培养健全人格和塑造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详细部署。学校美育在理论基础与具体开展过程中有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特别是着眼于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丰富心灵的教育目标,人生美学在其中的意义值得重视。
美育需坚持大艺术观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一方面在于美育的实施范围大于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二者实现的目标是不同的:艺术教育旨在提升受教育者的艺术创作专业技能,美育则着眼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与幸福感。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应坚持大艺术观,即从人文学意义上认识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界有一本很经典的人文学教材,名为《艺术:让人成为人》。该书强调了人文历史的知识遗产与杰出成就对于读者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换言之,人文学是成人之学,艺术是这一过程的方式或手段。从根本上说,美育是一种重体验的过程教育,其中欣赏重于创作,情感重于分析,反思重于盲从。美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与资源借鉴。
人生美学是学校美育的理论资源
主要以青少年为受众的学校美育,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审美层次,注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早在100年前,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就在《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一文中提出创造“小己新人格”和中国新文化。“小己新人格”既包括智慧和感觉,又包括意志和体魄,是人性与生活的全面进步与提升。宗白华认为,创造新人格最好的地方是在宇宙的自然境界间,为什么呢?因为大自然中有科学,又有情感,同时也是锤炼心志、开阔心胸的绝佳教具,可谓知情意俱全,这是单纯的艺术教育所无法完成的。
也正是在此文中,宗白华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命题,提倡将生活看作艺术品——如艺术那般优美而丰富,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艺术化人格的涵育,是技术建构下当代社会所急需的。
同为现代美学双峰的朱光潜先生一方面强调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极为强调艺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离开了艺术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人生本是一件艺术品,当然人的生活并非天然地就是艺术品,而在于“性分”与“修养”,即美育工作对个人的启迪。这是朱光潜《谈美》中的重要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朱光潜谈美的落脚点是人生。他的另一本书在美育中也很重要,即《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谈论的话题既有恋爱与读书等青少年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有动与静、情与理等形而上的问题。当时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在写给此书的序言中着重提到《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这封信,朱光潜在此信中提到人们太过追求效率而变得浮躁,夏丏尊以此批判过于实用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美育首先应该是培植艺术化人生态度的工作,告诫人们切莫急功近利,做一个热爱生活、有趣味的人。
美学理论应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
人生美学无疑是一种理论,在美育实践中,理论起作用的方式具有特殊性。无论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还是《谈美》,朱光潜都无意对青年进行训诫或说教,而只是在与青年谈心。谈到《谈美》的写作状态,朱光潜说道:“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美育正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感化,引导青年学生去选择更有营养的生活方式,去体验更有意义与创造力的人生。作为情感教育的审美教育,决不能变为行为规范的条条框框。
人生美学作为一种理论,在美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当然,理想的审美教育是通过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审美载体实现的,这些载体就是美的存在领域,包括艺术、自然、社会人事等。我们所提倡的美育应该是大美之教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气之人。
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美,小巧光滑、温润可人是一种美,波澜壮阔、战鼓雷鸣也是一种美。很多时候真正在心灵上震撼我们的,不是平静的优美状态,而是激荡的崇高境界。诉诸情感的审美教育未必需要理论指导,但科学的审美理论则是美育实施的保证。在此我们需要追问的是,鲜活的审美教育需要怎样的理论来支撑?中国美学史上的审美观念构成了我们讨论美育问题的起点和前提。这其中有关于美的本质、美的类型、美感的特点及各自特征等大量理论资源,比如美是对象特征还是主体心灵的问题讨论,对于美育实践看似隔靴搔痒,实际上关乎美育工作的何去何从。仅强调美的客观外物特征,美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就变成刻意装扮我们的生活,并存在追求物质化的风险。强调美是主体心灵在美育中更为受用,这是因为美育的根本在于改变人心、净化心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换言之,当我们的培养对象以美的眼光和乐观开放的态度面对人世的欢欣与疾苦时,他的人性必然是完整的,在社会活动中也具有开拓进取的能动性。
我们所倡导的美育必然是新时代的教育模式,科学设计教育理念,合理推进工作步骤,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美育薄弱的状况,不仅要实现思想自觉与政治自觉,还需要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学校美育工作一方面需应时代吁求的立德树人之使命,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从社会发展和审美教育实际出发,充分借鉴中外历史上的美育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注重中国传统美育理论资源的研究与吸收,方能开辟出学校美育工作的新天地。
(作者韩清玉系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西互鉴视阈中的宗白华文艺批评范畴研究”[项目编号:18BZW032]的阶段性成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