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院教育思想的新传承
日前,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等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海淀区敬德书院举行。论坛围绕“古代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师发展”“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阐幽发微。
传统智慧启迪现代教育改革
当前,教育作为热门话题备受关注,教育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在新形势下,书院文化等传统文化如何发挥育人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德育中心主任张广斌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系列政策文件。他认为,要立足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入新阶段;聚焦新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问题上取得新共识、新突破;面对新情况,探索教育改革的文化创新之路。
教育面临诸多转型要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吴谨结合新近出台的多项政策表示:“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实施方向。”在吴谨看来,传统书院教育与当下教育改革精神有一致性的地方。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表示,当下教育面临“双减”工作的挑战,对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师时间素养的调整非常重要。“学校教育管理的时间约束,课后服务、教学时间的安排,每节课占多少时间、课堂教学时间要素、课程类型时间差异等,在回答这些问题、落实‘双减’政策的时候,优秀的教育传统文化中关于时间丰富的内涵和理论,都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谢维和说。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说:“孔子主张‘学思行’结合,强调修身养性和道德的教化,与今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一致。”她认为,探讨书院的育人特色及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发挥书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互补作用,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
书院精神契合当下育人理念
历史上,许多大学问家如朱熹、张载、陆九渊、王阳明等都深受私学、书院教育影响,鹅湖之会、白鹿洞讲学等故事久为流传。书院教育为中华思想文化传承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文化中崇尚开放、不拘一格的精神到今天仍可以给当下的教育改革带来启示。
如何“养成君子”?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建议,中小学生应该有多读传统经典的学术修炼,“要引领他们进入这样的阅读方式”。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程翔对此深表认同:“我很喜欢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教学方式,其中一点是那些老师特别爱他们的学生,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程翔表示,当下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应该向先贤学习,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从孔子的私学,到唐宋以后的书院和私塾,它们作为官学的有效补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育人智慧,值得今天吸取和借鉴。”同济大学教授刘强认为,在当时,“有教无类”这一理念的目的就是开发民智,促进阶层上下流通,打破等级制度带来的资源垄断和身份壁垒。
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绪菊表示,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举一反三、严慈相济”的教学方法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教之道,都可深刻相融于现代教育。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说,书院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创新立德树人的核心精神,与主张“求真务实、知行合一”、提倡“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实学思想高度契合,这些精神与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现代书院今朝已然落地生根
在依托书院、承继书院文化的过程中,当下的教育可以有怎样的变化?
转河,是一条接近自然的古老河流,沿河往东,经过数点古迹,便可看到北京市海淀区星火小学坐落在迤东北岸。2017年11月9日,星火小学成立转河书院,创新传统文化教育载体,承袭古代书院育人理念,开设古诗词、书法等课程,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进一步落地生根。
“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从气质到文化涵养都发生很大的积极变化。”星火小学校长关红说,把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融合,目的就是要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学生心中。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汪德昭书院创建“德育+特色课程”书院制路径。“书院对德育的高度重视不仅是对儒家德育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而且把学校与社会、德育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提升书院教育的价值。”中关村中学副校长杨亮说。
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表示,从书院文化中汲取营养,倡导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增加学生背诵的时间,要从“心”开始。他说:“要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感受‘感动’,这才是最关键的。”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永宽说:“落实‘新六艺之学’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要把课堂变成学堂,需要学校学科育人与书院(人文学科基地)育人有机结合。”据薛永宽介绍,通过在学校图书馆专辟一块区域、设置专用教室等方式开展书院(人文学科基地)建设,并充分借鉴书院育人模式开展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