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多校共创“双创”课程“1+3+1”立体课程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1-12-10  阅读:次   |
42.9K

  福建省福州市阳光学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对基于两岸多校共创理念的产创专创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搭建了“阳光模式”下“双创”课程“1+3+1”立体课程体系,形成基于地理优势的“思政贯穿+素质课程+进阶课程+提高课程+专班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多校共创立体课程体系。

  整合“双创”教育课程

  当前,全国很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过普遍的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通识课程,让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这种方式可以在大多数学生中进行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传播,但是很难做到深入实践和项目培养。二是以赛代练,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各级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的学分。这种方式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让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不过真实的创业过程和比赛项目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各级比赛中最后获奖项目的孵化程度普遍不高也说明了比赛和真实运营之间的差距。三是学校开辟创客空间,提供场地给有创业思维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周期性和其他的不确定因素,运用这种方式也不能完全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阳光学院在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讨中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一校一区,要发挥多校联合优势,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产业优势、专业优势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融合,利用地理优势,整合两岸“双创”课程特色,搭建有两岸共创格局的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转化能力及创业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

  “阳光模式”——产创专创相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以阳光学院为首的各高校整合两岸多校“双创”资源,重构的专创融合电商专业课程体系及项目实践与落地的产创融合“创四方”孵化培育基地,立体化地将思创融合培养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了创新创业创造训育的多校共创“阳光模式”,已获得阳光学院校级教学成果奖。

  (1)乡情文化与创新教育模式结合的思政育人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高校的教育中,应该时刻将育人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培养的是面向未来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者们——应该更加明确未来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和未来创业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要能充分吸取历史潮流中的经验教训,把未来奋斗的目标与国家兴旺昌盛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有担当的创业青年,形成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奋斗的积极价值观;在走向创业的道路之前和正在走向成功创业的道路之上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法治意识,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落入商业法律的盲区和陷阱。两岸同源同宗,有太多的饮食文化、语言文化的相同,学校应把闽台文化、乡情文化和艰苦奋斗的创业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到大学4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点滴中,让两岸学生在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更好地进行课程融合、创业融合、文化融合。

  (2)产业融合与创新教育模式结合的产业拓展性

  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基于两岸多校共创理念的产创专创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学校“产教发展共同体”的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超前探索与行业龙头共建共享共管,采取“3+1”模式+“两化”教学+名师工作室,精准定向培养现代企业所需人才,截至目前已与COCOS、中兴、阳光城等有优秀创业基因的企业建成10余个产业学院,努力打造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以阳光学院先天地理优势,实现两岸多地多校差异化共融共创。充分发挥闽台合作独特优势与办学机制灵活优势,积极拓展与台湾地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实质交流与深度合作。

  在产业融合中,遵循OBE理念,以出口为导向,逆向设计、正向施工,超前探索解决“供需脱节”“就业难”的社会痛点。在创新“3+1”育人模式中,前3年,引进行业标准、企业资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以工作的过程重构课程,实现“课程工作化,学中做”;第4年围绕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作用,双导师协同育人,导师进企业开题,以学生在岗位上的真实情境为课题,联合企业导师在岗完成毕业设计,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3)专业融合与创新教育模式结合的专业融合性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要充分尊重相关专业的专业融合性。创业需要的实质和素质是全方位的,要结合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各专业融合知识进行专业融合。专业融合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对“双创”教育认识的片面性。将创新创业项目中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运作等方面相融合。把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讲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创业项目式引领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相关专业知识吸收和获取。让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围绕学生项目进行课堂的翻转,突破性地改变传统课堂,改变学生上课被动无激情的现状,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机联动,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自己的专业,审视创新创业项目,学会知识的内化、思维的严密、逻辑的推理、能力的提升、文化的自信,全方位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业能力。

  “阳光模式”下“双创”课程“1+3+1”立体课程体系

  (1)“1+3+1”立体课程体系概括

  “阳光模式”下“双创”课程体系形成“思政贯穿+素质课程+进阶课程+提高课程+专班课程”的“1+3+1”立体体系。

  在前3年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中从素质课程、进阶课程、拔高课程3个课堂层次进行设置,课程涵盖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理工类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创新创业课程,现已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思政课程一门、省级虚拟仿真平台一个、专班课程12门、面向行业7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遵从“3+1”模式的教学战略部署,在本科教育的前3年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学习,第4年开展企业实践。在总体设计上,进行两岸创业课程的比对和研究后,采用台湾创业课程中具有特色的“创意思维”“管理学与社会创新”等人文类创新创业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课程,融合大陆电子商务类课程、素质类课程和理科类课程,通过线上线下多层次课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通过翻转课堂增强学生与项目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实现以专业课程组教学体系为主导,名师工作室、学科竞赛、项目孵化为动态线的课程立体体系。

  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学年进行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战,将“双创”教育与产业岗位对接,将“双创”课程体系与产业岗位实战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设跨境电商实战专班、短视频实战专班、直播实战专班、账号运营实战专班、文案策划实战专班、路演与商业策划实战专班、应用开发实战专班、产品设计实战专班等12类专班。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覆盖全校学生,专创融合,定向输送人才。优胜者角逐“未来企业家创业合伙人”计划及10亿元阳光创业基金。

  (2)创业课程体系课程组设置

  “1+3+1”立体课程体系包含创业必需的素质类课程、电商类课程、人文类课程、工商类课程和理科类课程等,并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课程思政,其中:

  素质类课程组:“创新创业创青春”及国际版英文慕课、“创享创未来”等。通过各高校和两岸资源的互通共享,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创业、管理、技术方面的能力。包括国家金课和省级金课各一门,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电商类课程组:“电子商务实务推广”“直播运营与实战”“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等,主要根据当前大学生创业集中覆盖的电商领域和具有跨地域属性的跨境电商行业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人文类课程组:“文化创新”“创业思维”等,主要覆盖台湾和大陆不同的文化类课程,从文化的视角再一次进行文化的融合、思想的统一。

  工商类课程组:“管理学与社会创新”“项目开发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等从两岸管理体系和项目的实训出发,让学生在动手前能系统思考和演练,对学生的商务知识和处理事务能力的锻炼都很有益处,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也遵从“两性一度”的原则,让学生在挑战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业务知识。

  理科类课程组:“科技创新”“创新科技与生活”等,创新创业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各国之间、各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现在很多小公司虽然人员不多,但是很有竞争力也是因为技术优势,所以学生要养成运用科技、重视科技的良好习惯。

  目前在“阳光模式”的两岸多校共创理念的产创专创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多校师生已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11项,银奖8项,铜奖20项;“三创赛”国赛特等奖一项,金奖一项,银奖两项;省赛特等奖5项,金奖两项,银奖一项;“挑战杯”省赛金奖39项,银奖172项,铜奖425项;国赛铜奖两项;其他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7项,银奖5项,铜奖6项;培育师生专利346项,孵化项目数177项,助力人工智能、土木工程、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其中部分项目获得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个别项目获得千万级融资。至今培育创业学生千余人,创业初具规模90余人,25人资产过百万元,9人资产过千万元,两人资产过亿元。人才培养模式已较为成熟,值得借鉴。

  (孙福权 乔海曙 郁榕睿 池灵达)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