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劳动教育旗帜 厚植英才成长沃土 ——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纪略
11月8日晚至11月10日,沈阳市迎来今冬首场强降雪。11月10日上午,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全体师生以雪为令,顶着寒风,扛着工具,踏着积雪,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九年级(2)班的吴忱霖同学开心地表示:“看着自己与同学们一起清理干净的小路,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这是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的一个缩影。
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一体化”
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办学校,在沈阳大学和大东区政府部门的齐抓共管下,从2015年1月建立至今,始终秉承“建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体艺特色创新人才示范校”这一培养目标,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施途径,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才能发挥育人实效?深入思考下,学校出台了协同实践劳动教育方案,从校内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校外基地劳动教育、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评价体系六大板块,从课程教学、日常劳动周、特色创新性劳动、日常自我管理、素质教育基地、师资团队、劳动评价等27个方面,明确劳育目标和施教重心,不断将劳动教育推向纵深。
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科学遵循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涵,在技能学习、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基于STEAM理念的“劳动+N”特色教育模式,更多关注创意劳动、科技劳动等现代劳动教育领域,明确劳育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渐进性,既做好层次区分,又做到有序衔接、环环相扣,形成育人合力。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现代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人类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实践形态也发生着很大变化,劳动教育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时任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李长智介绍,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通过科学技术将原本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教育与劳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之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
实践过程中,学校注重劳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注重劳动与各学科及科技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STEAM理念的“劳动+N”特色教育模式中,学校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课和地方课程等必修课程之中,落实好培养劳动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通过系列STEAM校本课程和传统技艺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凸显校内创新性劳动教育特色和内涵。
系列STEAM校本课程开设了人工智能编程、智慧物联网和数字创作广场三大板块共12门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方式授课,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其中3D打印课程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校本课程,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成果7次获得省市级教学成果奖项,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多样化”
在校园里种下一棵小树、整理自己的房间、做一道小甜点、创新一件小发明……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早已成为沈阳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家长们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情。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勤于劳动、热爱劳动是根植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学校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特色“劳动+活动”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将12门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所学,贯穿于植树、养树和护树智慧劳动教育活动之中,通过智能浇灌、除草、施肥、剪枝、制作动植物标本、酿制果酒、数字化管理、采摘节拍卖、网络空间展示成果等环节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科学精神。基于校内劳动教育创新项目实践研究,学校师生多次荣获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
学校以创新性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创新性劳动活动,打造基于STEAM理念的“劳动+N”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以“劳动+课程”“劳动+活动”为实施途径进行全面实践,充分体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生动育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对学生创新素养情况进行系统评价,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场”。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高扬劳动教育旗帜,让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校园、在家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学生们终将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李长智 戴玉梅)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