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 产业链贯通 跨专业融合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培养集成电路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1年12月23日,江苏省高职院校中仅有的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正式成立。该产业学院是在江苏省教育部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以及无锡市政府部门的共同支持下,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信院”)联合20余家行业内的企业和高校共同建设的,是紧密围绕无锡集成电路发展战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近年来,苏信院扎根地方、服务产业,努力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率先走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前列,谱写中国“芯”篇章。
缘起
筑梦中国“芯”扬帆太湖湾
江苏省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江苏省乃至全国前列。《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只有54.1万,远低于全行业人才76.65万的需求量。而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的成立旨在破解行业“人才之荒”。
苏信院是国内较早开设集成电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从这里诞生了我国首块3.5英寸电子芯片。学校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评估冠军。苏信院牵头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微电子产教联盟,建有国内首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牵头建成首个国家微电子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制定了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多年来,苏信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基于“融合共生”理念,苏信院协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企业和高校,面向区域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经过系统研究与实践检验,形成“多主体协同、产业链贯通、跨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集成电路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破题
联合谱“芯”篇共生创价值
苏信院立足优势特色专业,内合外联,重构专业生态,树立价值坐标,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发展之路。
硬核举措一:坚持多主体协同,形成行业、企业资源持续融入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生态,有效破解了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产业资源融入的难题。
苏信院从管理主体和资源融入方式入手,打破原有高校单一教学主体状态,探索形成多主体协同产教融合生态。携手行业、企业、高校等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以平台产学研项目为载体,柔性引进企业职业经理人、高校知名学者和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校企混编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协同价值理论,探索理事会管理制度等多主体协同机制,实施多主体目标嵌套衔接策略,形成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
硬核举措二:强化产业链贯通,构建适应人才培养的专业集群课程谱系,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业对接难题。
苏信院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生产环节,布局建设微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群,形成跨专业大类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专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形成完整的结构化课程体系,构建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谱系,形成专业集群交叉复合、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硬核举措三:实行跨专业融合,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效破解了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难题。
苏信院积极开展“教学训练、生产实践、创新实战”有机结合的集成电路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群为基点深化组织治理变革,跨组织、跨学院、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三化培养”,开发版图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模块化课程,开展集成电路生产制造流程的“学生主体、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形成实景、实操、实地“三实”教学环境,开展职场化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展望
桃李满园芳未来谱新篇
苏信院面向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和人才培养特点,打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可示范推广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为华润微电子、SK海力士、海澜集团、北京精雕等一流企业输送电子信息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6万余人,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职业教育大会上,苏信院面向集成电路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做法得到了江苏省政府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面对未来,苏信院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国之大者”,全力将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打造成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无锡样板,为提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贡献苏信力量。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魏萍)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