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域特色 强化交叉融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1-05  阅读:次   |
42.9K

  新文科建设为呼应国家战略和科技革命而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力培养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新人;面对科技革命汹涌浪潮,实现复杂问题跨学科解决,需要大力推动文文互建、文理互通、文工互融。

  从这一使命出发,观照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反思如何以跨界破壁、多元融合为特征,培养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在立足学科、精于求变的总体思路中,反思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向何而跨、如何而跨的问题。对此,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向何而跨:培养融合多元形态、以视听传播为主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向何而跨意图解决新文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持续进行的关键时刻,新闻传播学科对时代的呼应是为国家培养更多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人才。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高速通信、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让社会高度媒介化,也让学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区分经受媒介泛化存在、全面融合与视听转向的巨大冲击。应对这一变化,新闻传播教育应指向培养能够融合多元形态、以视听传播为主的全媒体复合型传播人才。

  一是在知识结构中突出“用数据讲好中国故事”底层数据意识。传统新传专业以人文学科为主,缺少理工学科支撑的数字技术知识,知识结构以平面媒体为主要内容、以文字表达为主要方式,难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传播大数据转向。

  二是在技能体系中突出“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视听素养。传统新传专业以采编技能为主,缺少艺术学科支撑的情感传播技能。当技能体系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以理性说服为主要手段时,难以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移动传播、碎片表达、视听凸显与情感转向。

  三是在专业定位中突出“立足地域讲好中国故事”的特定院校风格。传统新传专业以全国模板为主,缺少地域特色区隔的本省本校特色。需要特定院校立足当地、尊重传统并寻求创新,进行能够有机融入区域优势和学校风格的特色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福建师大传播学院努力以服务福建、面向全国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以文艺融合为基础、以理工支撑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视听强化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探索具有中国情怀、福建特色、福师风格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如何而跨:学科破壁、课程联合与院校特色

  如何而跨意图解决新文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对标新文科建设跨界联合、创新育人需要,福建师大传播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向内学科互涉、向外实践联动,从交叉性、人文性、艺术性、实践性等全方位推进新文科改革创新,主动融入与积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新需要。

  一是学科破壁:理工支撑,强化文学艺术交融。

  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兼具学科交叉、专业互补、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多重优势。学院师资跨学科、跨专业进行教学授课和科研合作,优秀学科资源持续反哺本科教育。同时,学院在本硕博一体化学科架构下,拥有4个各具特色的应用型文科专业,形成鲜明专业互补优势。新闻传播学科下属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专业与戏剧影视学科下属的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专业,分别聚焦用“视听语言”讲中国故事、用融媒体思维推广中国故事、用“艺术语言”讲中国故事以及用“口语传播”讲中国故事,形成文学艺术双学科互补、专业联动的整体格局。2020年,广播电视学与广电编导专业分别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坚实专业基础。

  2021年,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教改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以此为契机,学院持续强化文艺融合、理工支撑,以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继续推动学科破壁:第一,充分发挥影像传播优势传统,设置广播电视和影视艺术两大系列课程,双学科融合办学,情理兼具、文艺交融,发展更具时代感的视听语言能力;第二,升级创新跨专业选修模式,在新闻传播、影视艺术相互融合基础上,将创意产业模块的互联网运营思维与语言艺术模块的口语传播思维融入课程体系,推进4个本科专业交叉共生、融合创新;第三,延伸开设文理进阶课程群,从低年级的“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技术”向高年级的“融合新闻学”“数据新闻”等逐步进阶,实现理论视野扩展、数据思维推进与技术实操嵌入,全方位促进新闻的“真”与艺术的“美”破壁、叙事的“真”与数据的“真”相融。

  二是课程联合:跨院联结,对接多元实践场景。

  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化带来了知识与技能的跨学科化。针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传媒实践,如何深度构建课程之间实践关联,让课程联合可视化、实战化?

  对此,福建师大传播学院以灵活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推动以实战能力为导向的融合课程建设,开展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多学科视角协作式教学。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全媒化导播技能为核心,联合其他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危机管理”和学院广电专业“全媒体新闻”、广告学专业“口语传播”等课程,形成灵活的“课程联结体”,通过师师、师生、生生合作,让学生组建全媒体导播团队,形成融策划、拍摄、宣发与技术搭建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链条。

  同时,创新教学手段、拓展实践场景,根据不同课程目标特色,设计模拟新闻发布会、抖音直播带货、红色剧目演出和大型舞台表演等多元化实践场景,通过平台实时直播,逐渐从基础单人节目、中阶多人节目、高阶现场互动式直播节目延伸到进阶社会合作项目。2021年年底,“课程联结体”与福州市晋安区团委、文旅局合作,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大型主题农旅直播,让近郊乡村美景美物通过学生现场采访、文艺表演、互动游戏和移动直播等形式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完成广电、编导、播音等3个专业和3门课程的联合实战考核,真正实现走出校园、走进田间,“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三是院校特色:立足地域,强化对台对侨传播。

  福建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毗邻台湾的区位优势。依托福建师大顶层设计和平台基础,学院充分激发4个本科专业优势潜能,以“两岸媒介文化发展协同创新基地”为研究载体,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学方式强化闽台合作,自2011年起便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3+1”模式的广告、编导专业学生,培养更为熟悉两岸民情、了解两岸传播的全媒体人才。学生调研作品《惠台政策视角下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路径研究》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另一方面,借助与福建省广电影视集团深度合作,以师资互聘、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对台对侨传播一线经验进课堂。在2021年本科个性化培养周期间,学院设置“对台传播与国际传播”专题,邀请海峡卫视、东南卫视骨干编导为学生讲述“国际传播:媒体的全球视野与社交格局”“从‘他塑’到‘自塑’,中国故事怎么讲?”等前沿话题,让优秀业界精英与学生面对面,学习重大主题报道的守正创新,体会对台对侨传播的特色使命。同时,学院众多优秀毕业生也走向更具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视听精品创作,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航拍中国》总导演、获评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海上福建》总导演均为学院毕业生。

  未来,福建师大传播学院将继续在新文科建设的指引下,坚持守正创新、交叉融合,努力培养出更多融合多元形态、强化视听传播、结合地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为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教改实践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