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推进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百校联百县 科技富乡村
捂热一方冷水鱼,让渔场产值实现“三级跳”;先后引进9个项目,让麻城老米酒走出大别山区;采集5万多件标本,把绿松石变成竹山百姓的“致富石”……
这是湖北省教育厅推进实施“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的系列成果。为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湖北省教育厅经过周密调研、逐项评审,共确定了农业产业等10个领域的1502个高校科技支撑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参与高校101所,覆盖县市104个,着力探索校县联合、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服务项目精挑细选——
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张教授是用心在捂热我们的冷水鱼!”湖北省建始县花坪野三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鱼老板田大才动情地对记者说,“没有他,就没有富硒冷水鱼的成功。”
志愿到建始县开展产业帮扶工作伊始,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学振便开始冷水鱼养殖的技术攻关。经过刻苦钻研,冷水鱼生态养殖环节中的人工催产繁殖、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饲料研发、鱼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被他逐一攻克,并总结出“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产业帮扶模式。渔场由此获得了快速发展,产值实现了从1000万元到2000万元再到3000万元的“三级跳”。
乡村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如何真正对接当地需求、解决难题,让服务项目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了解到,湖北省教育厅精挑细选、层层把关,逐校了解高校科技支撑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听取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深入涉农高校、有涉农专业的高校和部分高校联系点调研,最终建立“一评定二审核”的立项制度。
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负责人介绍,通过“一评定”评审高校申报的项目,最终圈定入围项目1502项;“二审核”的流程是,项目确定后,先由高校组织专家以项目目标是否明确、任务是否具体、措施是否可行、效果是否可量化为标准,逐项审核项目任务书,再由教育厅组织专家逐项审核项目任务书,共退回修改不合格项目任务书239项。
严格的制度催生有效的项目。各高校、各项目组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农户家庭,开展地情民意调查研究,不断优化科研路径,制定可检查、可量化、可考评的实施方案。
据了解,华中农业大学自参与帮扶建始县以来,充分发挥农科教优势,促成该县实现魔芋、茶叶、猕猴桃、马铃薯、高山蔬菜等过亿元产业5个。
服务对象满意优先——
建立“双评价”项目结题制度
“我的家乡麻城在大别山区,经济发展原本就有些薄弱,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作贡献,造福家乡人民。”看到家乡的老米酒由于保质期短、品牌力弱等原因,一直被藏在深巷,湖北工业大学教授陈茂彬又心痛又着急。
陈茂彬发现,延长保质期是老米酒走出麻城的关键。他便带着老米酒的样品一头扎进实验室,研发出热灌装杀菌技术,让原本仅有3个月保质期的老米酒,平均保质期延长至一年。如今,老米酒已成为麻城木子店全镇产业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支柱,老米酒产业常年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上下游对接产业从业人员也在3000人以上。
为了让家乡产业更加多元,陈茂彬团队先后引进9个项目,带动当地400余名农民工就业,逐渐形成茶油、鱼面、菊花芽菜等多个产业链,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被当地政府、企业和百姓一致称赞为“义工教授”。
“百校联百县”行动中,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一直被放在首位。在湖北省教育厅的规划里,该指标也是项目结题时的重中之重。为此,省教育厅创新项目结题制度,建立以实际成效、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指标,服务对象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双评价”制度。
“要以群众是否得实惠、地方是否有发展为评价导向。”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结题评审主要评价项目的质量、绩效和贡献,审核项目组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项目结题时,按照项目组提交结题报告、高校评审、教育厅审核3个步骤进行,教育厅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才能予以结题,并颁发结题证书。
目前,湖北高校涌现出一大批“陈茂彬式团队”,他们奋战在乡村一线,开展扎实的科研实践,依托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省教育厅设定的“联系一批合作伙伴、服务一批农业经营主体、转化一批农业科技成果、扶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提高一批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一批乡村文明水平、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树立一批科技服务典型”的总目标。
形成长效机制——
政策向乡村振兴项目倾斜
“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绿松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杨明星下定决心,要改变竹山县滥挖贱卖绿松石的乱象。为此,杨明星带领团队耗时3年,踏遍矿区,采集了超过5万件矿石标本,最终研制出全球首个绿松石分级国家标准,并帮助竹山县全面编制绿松石资源保护及有序开发规划。
经过杨明星的“点石成金”,绿松石已成为竹山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石”。目前,竹山县各类绿松石经营商户达5000家以上,绿松石从业人员5万余人,绿松石产品占国内市场的80%以上,形成了近50亿元的产业规模。“我们将继续完善竹山绿松石地理标志保护,这样才能追根溯源,维护产业良性发展。”杨明星对此充满信心。
“百校联百县”行动是湖北全省人才下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如何推进行动持续发挥作用,形成长效机制?湖北省教育厅从3个方面高位推动,精准施策。
一是搭建项目管理云平台,对每个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立项、变更、实施、结题、成效、评价等各环节均可在网上办理。二是将“双一流”建设经费、科研项目计划等向乡村振兴项目倾斜,以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为项目实施示范单位,孝昌、五峰、建始等县市为项目实施重点监测地区,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单位引领、监测重点地区等方式,有效激发高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发挥行动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组建湖北省新农科建设共同体,整合共享湖北地区专业学科资源,夯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基础,深层次长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湖北高校的步伐从未停歇:长江大学与石首市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推广“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武汉大学教授朱仁山与鄂州市合作研发水稻新品种“易两优311”;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向华研究智能电源,将给企业带来10亿元的经济效益;黄冈师范学院教授郑永良将芭茅草变废为宝,教村民在稻田里种出蘑菇;武汉轻工大学教授王学东担任科技副县长,让“郧阳红薯粉丝”“秦巴金玉米”等郧阳特产走出大山;三峡大学教授邓张双挖掘橘醋功能成分,帮助宜都橘醋销量连年翻番……
“实施‘百校联百县’行动,是组织高校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措施,也是推进高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为基层办实事的重要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百校联百县”的示范牵引,将进一步引导高校聚焦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让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更多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开展科研教学实践。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