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呼声中有一种别样的自豪” ——哈尔滨体育学院倾情助力北京冬奥会的故事
在2月5日进行的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由范可新、曲春雨、任子威、武大靖组成的中国队成功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
“欢呼声中有一种别样的自豪。”哈尔滨体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夺冠阵容中,范可新、曲春雨和张雨婷是该校本科毕业生。作为一所以冰雪体育为主要办学特色的院校,哈体院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学校还派出了48名教师服务冬奥会裁判工作,仅崇礼赛区担任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技术官员就有31名。”哈体院教师、北京冬奥会滑雪项目裁判张大德表示。
全力推动冰雪运动发展
创建于1956年的哈尔滨体育学院,2018年入选首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多年来,该校坚持冰雪特色办学理念,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精心培育冰雪运动专门人才、全力推动群众冰雪体育发展。
资料显示,在此前冬奥会参赛史上,中华健儿共获得过62枚奖牌,其中哈体院师生获得的奖牌占50%以上。在所获得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14枚金牌中,哈体院师生获得了6枚。
国家女子速度滑冰队前队员于静,是我国历史上速度滑冰女子获奖牌最多的运动员。2019年退役后,于静就职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冬季奥林匹克学院速滑教法教研室,开始了执教生涯。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哈体院举行了“体育强国奋斗有我”世界冠军于静事迹宣讲活动。于静分享了自己的运动生涯,全校学生通过线上直播观看了活动。
“虽然不是运动员了,但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依然能为奥运会服务,为北京冬奥会作贡献。”于静说,她接到了3份邀请函,参与电视、网络关于北京冬奥会的节目直播,担任现场解说嘉宾,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冬奥会赛事的“速度与激情”。
智能冰场助力“中国短道”
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龙江力量”,是所有哈体人的心愿。
哈尔滨体育学院先后有近百名师生投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备战工作,实现北京冬奥会7个大项的人员全覆盖。其中包括冬奥组委特聘专家1人、国家队教练员6人、冬奥组委6人、赛时工作人员15人、国内技术官员48人、速滑比赛解说员1人、制冰师3人,7名运动员获得参赛资格,在北京冬奥会中的人才贡献率居全国体育院校之首,彰显了哈体院在冰雪运动领域的人才优势。
“我们不仅承担着教学、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多重工作任务,还利用科研技术输出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为各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备战冬奥会提供了大量人才和科研支持。”哈体院体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严力说。
严力从事智能冰场相关研究已有10年,他和团队一直负责短道速滑国家队的科研工作,通过打造智能冰场,帮助中国短道速滑健儿提高竞技水平。“从最初的数字冰场到如今的智能冰场,水平越来越高,未来我们将做到智慧冰场。”严力对此十分自信。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黑龙江冰上基地、北京首钢体育馆和北京首都体育馆3座智能冰场。智能冰场的研究成功,破解了部分冬季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尤其是相关指标的测算,便于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时掌握训练效果、体能分配情况和比赛技战术状态,将使我国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更加科学有效。
为冰雪运动输送后备人才
冰壶被称为冰上象棋,需要脑力与体力的结合。
起身,滑行,出手,投射……一系列动作优雅流畅。日前,在哈尔滨市最大的冰壶训练场上,17岁女孩杨旭在认真练习冰壶。
“虽然很多人不能参加冬奥会,但可以在冰场上训练,用行动为冬奥助力。冰壶基地通过承办各级冰壶赛事,为冰壶训练队提供服务,并输送后备人才。”哈体院冬奥学院副院长穆亮说。
在国家残疾人冰上训练基地,国家轮椅冰壶队正在备战冬残奥会。“队员们正在积极备战冬残奥会。他们的状态现在非常稳定,大家都在积极备战,争取在冬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国家轮椅冰壶队主教练岳清爽说。
在中国冰壶界,岳清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曾率领国家队夺得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金牌,实现了我国冬残奥会金牌、奖牌零的突破。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任教以来,岳清爽承担了本科学生冰壶专修、选修和必修的各类专业课程,年平均教学工作达到400学时,致力于教学科研训练,潜心授业传技育才,参与了“冰壶专项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我国优秀女子冰壶运动员战术能力研究”“我国冰壶运动战略布局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作为黑龙江人,能够为冬残奥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非常荣幸,也非常开心。”岳清爽说,她与轮椅冰壶队充满希望,有信心在家门口的冬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