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 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成都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点环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信息化赋能专业评估,构建“动态监测—准确诊断—持续改进”三位一体的本科专业评估体系,持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状态数据平台及量化监测模型,实施动态监测
以标准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平台及监测数据量化模型,突出数据说话、写实反映、特色呈现和动态更新。
数据说话。采用定量数据反映专业建设成效,不仅重视学术成果数量、学生规模、具有人才头衔的教师数等成果的“量”,更关注教师队伍结构、学术成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成果转化使用情况等的“质”以及专业建设的过程信息。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部信息纳入动态监测范围,不仅重视教学成果奖、一流课程等最终成效,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科研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变化。
写实反映。通过客观描述立德树人、专业定位、建设目标、建设措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事实,检验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规划的契合度,评估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特色呈现。强调监测体系的开放性,体现专业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的建设内涵与发展规律设置不同的监测指标,并允许各个专业自设反映专业特色与优势的评价指标。
动态更新。通过设立教育评价与督导处、网络与信息化处,建设数据中心、完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办法,及时更新专业建设的过程与结果数据,实时反映专业建设状态。
通过监测信息平台将专业评估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系统推进。建立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平台,设计量化监测模型,以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的行为、物的状态、管理因素为监测对象,将专业评估与常规教学运行和监测数据深度融合,确保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数据采集的常态化、过程化,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规范性。
建立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操作规程,实现准确诊断
完善评估制度,创新监管模式。以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标尺,构建包含专业定位与发展、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资源、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教学改革与成效、学生发展6个一级指标及17个二级指标、43个主要观测点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分层指标体系的设计,以人才培养全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作为评估要点,以教学运行全流程中的客观数据、活动记录和反馈信息为评价依据,通过多维视角和多样化价值判断,采用校内监测运行数据与校外第三方调研数据相结合、集中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五结合”实施专业评估。
简化评估程序,创新服务方式。以信息化赋能,形成集评估规则、评估指标、技术标准、计算方法、实践操作规程于一体的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化操作系统。一是充分运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同时面向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大主体的行为要素开展常态化数据采集,将评估任务解构融合到教学状态数据采集、日常教学管理、专项检查和督导等常规工作中,简化评估程序,避免短时集中式评估造成的工作压力和重复工作,减轻教学单位负担,提高专业评估效率。二是改变只重结果、一评了之的做法,将评估工作重心聚焦于评估数据挖掘、分析和问题梳理与对策服务。通过深度挖掘评估数据,编制专业评估分析报告,从总体排名、分项指标得分、同类专业比较、改进方向等方面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让数据说话,指导专业更好地进行建设。
形成质量监控与保障闭环及长效机制,达成持续改进
运用系统观念与思维,完善“动态监测—准确诊断—持续改进”三位一体的专业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平台、自主设计量化监测模型,形成“评估数据实时采集、教学过程常态监测、质量数据实时反馈、评估结果分类使用、专业预警动态调整”的专业评估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闭环运行系统,实现专业办学放权背景下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管理。
将校内专业评估定位于发展性评估,建立起评估与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链接机制。一是依据评估制定规划。根据本科专业评估报告对专业的数据分析、问题梳理、现状总结和专家结论,各专业制定完成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二是依据评估抓建设。将评估结果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结合起来,每年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支持教学基本建设。三是通过评估促改革。根据评估结论定期编制评估报告,发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改革。四是借助监测数据和评估信息,每两年评选并奖励优秀系部。
(刘萍 程孝良)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