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青年志愿者: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2-02-15  阅读:次   |
42.9K

  北京冬奥会赛程已经过半。在电视镜头里,在社交媒体上,志愿者的身影常常出现。

  数万名志愿者在为北京冬奥会工作。他们管自己叫“燃烧的小雪花”。大多数志愿者身上并没有太过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用微笑传递善意,用坚守表达担当。他们在服务冬奥会,也在享受冬奥会。

  努力让小小岗位有一些意义

  “看,冬奥志愿者!”

  首都体育馆外,一个小男孩看到那一抹志愿蓝,稚嫩又激动地喊出了他们的统一名字——志愿者。

  志愿者赵怡霖听到了。她向小男孩挥手,还把手举过头顶,给他比了个大爱心。

  “你也学呀!”男孩的妈妈放慢了脚步。于是,小男孩站在赵怡霖面前不远处,给她也回比了个心。

  “今晚要给中国队加油呀!”赵怡霖说。男孩点头,和家人一起喊着“加油,加油”,慢慢走远。

  这是赵怡霖上岗城市志愿者后,最受触动的时刻之一。

  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北京人。家门口的盛会,赵怡霖想参与。没能成为赛会志愿者,她也曾感到遗憾。但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她感到了这份工作和城市的连接。因为闭环管理,市民可能看不到赛会志愿者,但是一眼就能看到城市志愿者。“我努力想让小小的岗位有更多意义。”赵怡霖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8级本科生高家鎏是首都体育馆志愿者领域的志愿者。“我们做的是幕后工作,反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高家鎏笑着说。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志愿者工作和生活得更舒心。

  每天,志愿者都要从驻地往返场馆,高家鎏和小伙伴就得负责协调车辆。这一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要几辆车,什么时候来,每辆车怎么乘坐,如果有人要提前或者推后离开怎么办……同时,还要兼顾防疫需求。高家鎏在志愿者中获得称号——“大巴长”。“只要我们的存在,让志愿者感到更安心,我的工作就是值得的。”

  特别的记忆,特别的使命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学院电子信息实验班2020级本科生刘培炎和父亲一起在为冬奥会奋斗。

  他是首钢大跳台交通领域志愿者,在闭环内。父亲是公共卫生领域工作人员,在闭环外。儿子在里,父亲在外,其实,工作地点相隔并不遥远。有时,他们会隔着围栏,挥挥手,说几句话,互相问候、打气。两代人,以不同的身份,为冬奥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刘培炎来说,这是一段独特的经历。做冬奥会志愿者,让他的人生多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就从自己身边走过;第一次,为那么多外国宾客做引导服务工作;第一次,在闭环里和志愿者同学一起过年;第一次,早晨四点多就起床坐大巴车到工作地点……

  “这绝对是值得回忆的一段时光。毕竟,一个普通人,能亲身参与几次自己国家主办的奥运会呢?”刘培炎说。

  对北京人赵怡霖来说,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记忆,就是穿着吉祥物欢欢的衣服,在幼儿园的节目表演里,滑了一段轮滑。

  这次,她以一名城市志愿者的身份,和北京一起经历冬奥盛会。“我一直是在国家和家乡的呵护下成长的,一直在获得爱,享受爱。现在,我从爱的享有者变成爱的传递者,这对我个人而言也很有意义。”

  赵怡霖始终记得那个喊出“看,冬奥志愿者”的小男孩。

  在男孩的视角里,一个初春的夜晚,一个笑容温暖的陌生小姐姐,给他比了个心。赵怡霖想,说不定呢,说不定那个小男孩心里,会埋下志愿服务的种子,或者埋下对冰雪运动的好奇。

  共赴盛会,一起向未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明子是语言服务志愿者,工作地点在冬奥村。上岗前,他们除了学习志愿者必修的通用课程以外,还要接受专门的语言类课程培训。

  陈明子常会和运动员打交道,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活力与热情。有时,运动员还会用中文跟志愿者说“谢谢”。“大家都是一团和气,和睦相处,这样多好啊,就像奥林匹克格言说的——‘更团结’。”

  工作虽然辛苦,但陈明子更多感到的是快乐。大家在共赴一场盛会,去超越,去挑战。

  高家鎏也感到了这份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奥运徽章文化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对象为表达感谢,也会向志愿者赠予纪念徽章。高家鎏因此收获了不少徽章,其中也有2024巴黎奥运会和2026米兰冬奥会的徽章。世界太大,他想去看看。高家鎏暗暗下定决心,如果条件允许,他真的想去感受一下2024年的巴黎和2026年的米兰。

  “这段时间,我常常会想到北京冬奥会的那句口号‘一起向未来’。”高家鎏说,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历史坐标上,青年人,要做筑梦者和追梦人,穿越风雪,向着春天奋楫逐浪。(张盖伦)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