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犁深耕“改革试验田” ——汕头大学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共产党人始终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引领时代方向,始终能锲而不舍、接续奋斗,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勇气。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汕头大学(以下简称“汕大”)2021年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上,校党委书记姜虹寄语学生“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2021级新生入学后,姜虹再次在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上,寄语学生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探寻答案”。
建校40年,何以“不惑”?汕大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耕“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以“创建学习型校园”为抓手,以“冲一流”、高质量发展为动力,用好党史这本教科书,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赓续共产党员精神血脉,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用青春与实干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上好一堂思政课:让汕大精神在学习中持续发扬
“树立为人类幸福和自由奋斗的初心,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恒心,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职尽责,在社会需要时勇敢地站出来,在党和国家陷入危险时奋不顾身地豁出去。如果能做到这些,我们所有人都会是英雄。”在海拔4360米的红军烈士墓前,汕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彦超博士在这堂特别的思政课上如此回答“什么是英雄”。
2021年10月1日至7日,20名汕大师生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徒步翻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三座大雪山——雅克夏雪山。翻越雪山当天的凌晨4时半,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在帐篷中休息的师生们叫醒。大家穿好防水冲锋衣裤,在雨中收拾好装备按时出发,于上午10时顺利翻越海拔4400米垭口。翻越垭口之后,师生们来到海拔4360米的红军烈士墓,脱下御寒的毛毡帽,神情肃穆地默哀一分钟,并向烈士墓三鞠躬,表达至诚的敬意与哀思。
这一刻,前期准备时厚厚的资料有了现实的具象。“站在海拔4360米处追忆长眠在这里的无名烈士,让我体验到真实的感动。”2020级统计学专业学生秦力丹说。而这种真实的感动与共鸣,正是活动的意义,是探索有深度的思政教学方式的马彦超所追求的效果。“知识可以间接获取,但情感不能。”走过高寒崎岖的雪山路,马彦超将这次亲身经历中拍摄的视频与学生共享,“这样他们会通过我这个桥梁与这段历史更加近距离地接触。”
为了上好党史“必修课”,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党史与汕大校史、汕大精神相融合,党史与地方红色资源、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相融合,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
汕头市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位于海平路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是“反围剿”时期开辟的秘密交通线之一。经过详细的考察规划,汕大以“学党史,迎亚青,寻访红色交通线”为主题,开展海洋划艇实践。2021年11月20日,汕大“茉莉”“汉娜”两艘海洋划艇从广澳湾出发,经礐石大桥、海湾大桥、亚青会人民体育场、东海岸主体育场等航点,寻访位于汕大东校区附近的地下交通线北上起点,在到达南澳岛后折返回到汕头港停泊。2021年12月5日,队员继续划船从海湾大桥返回达濠,总航程约85公里。
新一届的划艇队员在教练和老队员的悉心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此次长划中担当划手,与老队员紧密配合,在专业教练、救生员、护航船艇及导航设备的支持下,挑战风大浪急、航道复杂的长划路线,尽显大学生的青春热血和团结奋进的姿态。2021级护理专业学生邱晓琳分享了她的感受:“于我而言,出海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在挑战划艇长划的同时也了解到这条红色海上交通线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切身感受到‘勇于开拓、敢于挑战、突破自我、追求梦想’的汕大体育精神内涵。”
办好一件实事:齐心协力共克“就业寒冬”
“始终为人民服务,在高校,学生就是我们的人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说。汕大党委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泛调研,科学部署,积极回应师生急难愁盼,力争办好一批让大家满意的好事和实事。其中,保就业、促升学是重中之重。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全国就业形势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诸多挑战。
在就业任务艰巨的情况下,汕大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部门、行业协会、商会、校友会和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线上就业市场,积极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招聘活动。据统计,2021年汕大举办了6场网络招聘会、1场空中双选会、325场线下宣讲会、3场线下招聘会,就业中心网站发布1052家企业招聘信息,共计4504家企业参加,为毕业生提供约16.2万个就业岗位。此外,汕大为186名2021届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共计55.8万元,为226名2022届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共计67.8万元。截至2021年12月10日,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13%,其中本科毕业生90.87%、研究生94.36%,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升学率达23.26%,其中本科毕业生31.09%、研究生9.89%。
为了有针对性、高质量地提高就业率和升学率,不少二级党组织开启毕业生“私人定制”模式。汕大理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统计就业人数为187人,在招生就业处统计的初次就业率中,理学院毕业生已就业人数为176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12%,在全校各专业学院中排在首位。2021年,理学院本科毕业生在境内境外升学人数共有60人,升学率高达33.71%,创历史性新高。“学生就业、升学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学校培育人才成果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全院动员,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理学院党委书记林锦香表示,“学院在抓时机、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外,由党政领导、专职教师、班主任组成的工作小组,‘一对一’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与学生沟通谈心,重点纠正学生‘高期望’‘慢就业’的错误观念,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发展规划,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构建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讲好一个故事:让“侨”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潮汕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作为粤东地区仅有的一所综合性高校,汕大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潮汕文化的跨境承载者和传承者,积极开展各类中外人文交流,面向不同国际人群实施差异化、多元化沟通传播,在服务国家及地方层面的外交、外事、侨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民间桥梁纽带作用。汕大国际学院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各种文化交流与传播路径,搭建深化人文交流、促进多样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培养知华、爱华、友华的国际学生。
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很多国际学生无法入境,为帮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明成果,国际学院开设线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概况、中国社会概览等国情类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创新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我从小学习汉语,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向往。因为疫情,我们只能远程上网课,此次户外直播教学让我们觉得和汕头的距离又近了一点。”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马来西亚华裔学生魏佩榆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埠文化馆,通过课堂采访环节,我们深入了解了汕头的文化,非常感谢这次直播课。”
为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汕大国际学院分别于2021年9月和10月两次组织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摩尔多瓦、土库曼斯坦、日本、美国、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1名国际学生参加以“线上体验传统文化,云端感受魅力汕头”为主题的红色文化直播课。在课堂中,国际学院的教师们带领在校国际学生实地参观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和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境外国际学生则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同步在线参与,学习、领悟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故事。
“一年半前,我开始学习汉语,我对中文越来越感兴趣。我和同学们通过户外直播课跟随老师们去逛小公园、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老妈宫戏台……汕头的风景是相当鲜明和令人难忘的。”直播课程给予学生很多收获,医学院2020级的埃及学生爱伯达表示:“这堂直播课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和繁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站在新起点上,汕大人秉承发扬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昂扬的斗志,孜孜不倦地在赶考之路上“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叶楠楠 李倩彤 章桂华 汪晓娟)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