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化工业学校 突破产教融合壁垒 构建人才培养矩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17  阅读:次   |
42.9K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四川省内仅有的以石化类为龙头的中等职业学校,成都石化工业学校近年来主动适应“一干多支”和双城经济圈战略,以成都和彭州城市发展为主轴,以行业发展为先导、企业发展为依托、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行业支撑、企业参与、学校投入,建四方对话机制,筑行业指导投入机制,搭合作平台,创合作模式,点线面体齐发力,努力突破产教融合壁垒,形成多元、互信、共赢的校企合作格局,不断释放人才培养活力。

  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职业教育指导不充分、教育内容落后于技术标准、无法满足行业及企业要求等现实问题,成都石化工业学校以培育特色、提高质量为核心,提出了“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改革创新,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办学目标。

  基于此,学校以“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名师引领”为思路,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广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调研,构建了点面结合的校企合作对话机制,并开设了化学工艺、分析检验技术、计算机应用、幼儿保育、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建筑工程施工、会计事务12个专业。

  在强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产教融合体系,每一个专业选择一家与专业对口的,在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在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作为稳定合作对象,拓展N家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搭建“1+1+N”的校企合作平台。同时,学校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主要合作+拓展合作”相结合,借助“新型学徒制班”“订单班”“大师工作室”“校中厂”等形式,创新“1+N”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在此产教融合体系内,学校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培训与服务等内容,与22家企业(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建立产教融合平台16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个。

  完善评价体系产教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应该具备教育和企业的多种功能以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力。聚焦这一方向,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中,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加强工学结合、实习管理和服务,初步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对学生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的“三位一体”的育人综合评价体系。

  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校优化了“校中厂”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案,实施了“2+N+2”评价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企业导师参与4个工种(钳工、车工、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的生产性实训评价。

  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学校与合作企业制定了共同育人方案,形成了以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为三元,第三方参与的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基于核心能力、方向能力、拓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三元三方,分层分类”的技能评价模式。

  在化学工艺专业,学校参照化工企业用人标准,由学校、企业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岗位适应等三类能力的评价,形成了“三方三类,三级三层,双证并轨”的技能评价模式。同时,共建共享化学工艺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3个,组建冠名(订单)班3个,与3家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专题讲座,实施协同管理、协同育人,切实促进“三协同,三递进,三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

  同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专业技能考评员、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专业方向课程教师和用工企业“四方参与、校企共评”的技能评价模式;幼儿保育专业则形成了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专家共同参与的“三元二赛多维”技能评价模式。

  在产教协同育人的进程中,成都石化工业学校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专业布局,并完善竞赛体系,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了“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大赛格局。近年来,学校优秀教师和学生在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各级竞赛中获奖近百项,成绩斐然。着眼未来,学校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项建设”,实现“四个突破”,建成“五个示范”,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成为“四川知名、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优质学校。

  (周川益 杨志强 杨旭 赵晓明)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