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纪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18  阅读:次   |
42.9K

  2022年2月14日,浙江省公布了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浙江工业大学现代生物产业学院名列其中,进一步确立了全方位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从“回归工程”走向“融合创新”的浙工大方案,推动浙工大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实现新的突破。“回归工程”的工程教育范式实施20多年以来,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工学研创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蹚出了一条“融合创新”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的新路。

  矢志不渝守初心:“产教融合”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是浙江省首个和全国较早设立生物工程学科和专业的学院。40年来,学院在沈寅初院士和郑裕国院士的引领下,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工程创新研究和产业变革,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科学素养、强烈创新意识和厚重社会责任感的工程技术人才。按照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依托学科优势和成果转化优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领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生物工程学院从2005年起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合作,包括从大二的企业短期实训到大三的企业定岗实习,再到大一至大四的复合型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创新班,以及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等。与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钱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每年不定期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商业项目案例与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实践教学培训,并将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标准、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案例、专业教材和课件、教学考试体系、实习实训环境、实践练习资料、实习报告与成果模板及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等系列支撑材料。校企双方从实践教学合作扩展到项目联合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和师资联合培养等方面,为学院面向业界培养卓越领军人才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使命如磐再出发:“三维耦合”构筑融合化工程教育体系

  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即将到来,其实质是产业形态、工程技术、商业模式的综合变革。当前工程教育“集成与融合”“智能与创新”的特点显示,为适应新工程的需求和挑战,工程教育范式应当转换。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瞄准我国生物产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主动识变、求变、应变,打造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浙工大方案。

  学院以工学研创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从时空维度(高校—平台—企业)、知识维度(科学—技术—工程)和能力维度(研究—工程—创新)的“新三维”理论建构出发,创建多方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打破教育组织边界,促进产业环境融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打造一流的工程教育生态。

  学院先后参与组建了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钱塘生物产业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学会(杭州)企业联合体、长三角助力创新联盟等10余家人才培养共同体,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长效共商、共建、共育、共享机制。与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杭州医药港以及50多家龙头企业共建浙江工业大学现代生物产业学院。实现人才的共培共用和知识的双向迁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本—研”贯通培养、持续推动科教产融合的“破壁效应”,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融合创新谱新篇:打造拔尖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院根据“新三维”中“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大课堂、高阶化的内涵与关联,大胆实践了新型校企合作中的“课程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集成与融合”的平衡点。实践了“内核+外延”模块化设置培养链,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工程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破壁”,形成了拔尖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的雏形。

  通过设置10个培养链模块。上游培养链模块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增设“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生物系统建模”“生物智造”等15门跨学科领域课程;中下游培养链模块贯通校内校外,增设跨界课程2学分、跨界创新实验4学分、实训2学分;培养链模块环环相扣,以创新性、工程性、前沿性与集成性为主线,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链。建立“综合性课程实验→探索性工程实践→自主性学科竞赛→创新性项目研究”贯穿4年的校内校外创新实践体系,新增29个探索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将产业链内容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一课一企业”课程占专业核心课程50%。工程案例编写进教材进理论课堂,实践教学与企业工程项目对接,新增33个学科交叉工程教学项目。

  搭建工学研创一体化实践平台,落实“工—学—研—创”多要素配置。校企共建生产线(校中厂)和教师工作站(厂中校),将企业的需求、生产、工艺和管理融入实践教学;任课教师以青年科学家、企业博士后形式派驻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研发与生产;行业精英进课堂,毕业环节“双导师”制;组建学生科创团队,把企业需求和科技竞赛对接起来,以赛促创,学生深度参与企业工程开发并形成长效制度保障,形成可持续的优越的工程实践教育环境。院士进课堂,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考核制度;制度倾斜,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教师精力投入。打造一支既能跨学科组织教育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工程科技研究,还能参与企业工程创新的“三能型”专兼职教师团队,制定专兼教师的考核激励机制。

  近日,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三维耦合·三链融合’培养生物产业工程科技创新人才”获2021年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几天前,学院再次传来好消息:由郑裕国院士、柳志强教授团队主持开发的“功能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入选2021“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放眼未来,心无止、路无尽、行无疆,学院将以面向工程科技创新为新契机,为学子提供个性化高端工程教育模式,全力为学生创造适应未来发展的原动力,打造拔尖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新范式,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之路上,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吴石金 郑仁朝 王亚军)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