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张艳平名师工作室培育1.4万名“种子”教师—— 一片沃野展新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3-27  阅读:次   |
42.9K

  本报记者 尹晓军

  在高瑞兰的印象里,2020年是自己从教22年以来最“棒”的一年。

  这一年,这位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希望小学的普通语文教师所带三年级语文教育质量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生画的思维导图、制作的绘本、创作的诗歌均获得了全国大赛二等奖……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完小,班里大都是留守儿童。是阅读改变了孩子们。”高瑞兰坦言,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她加入“星火计划”密不可分。

  2020年,兰州城市学院以“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小学领航名师张艳平工作室为平台,针对甘肃、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小学语文教师薄弱现状,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并以阅读为突破口,培育近14000名“种子”教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这些“种子”带动了越来越多教师专业成长,“点燃”了语文教育的激情,“点亮”了阅读的万家灯火。

  教语文从阅读开始

  尽管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中小学领航名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特级教师等“光环”,又有从小学语文教师跨入大学学堂的“传奇”经历,但张艳平始终对儿童语文教育情有独钟,她在大学教的第一门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与小学语文打了20多年交道,张艳平只专注一件事:研究12岁以前的儿童怎么学语文,怎么写作文。她曾经带过一个班级,六年级毕业时,学生人均读书达500册、4年间完成100多万字的习作。不刷试卷、不做配套练习册,但学生毕业综合质量测评却名列片区前茅。

  这也是张艳平坚持“增量减负”的“童”行语文教学,她主张小学语文教育要“回归原点、爱心交往、阅读涵泳、自我建构”,儿童在与教师、伙伴、课程的同行中被点燃、唤醒,爱上学习、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借助“星火计划”,张艳平的“童”行语文教学,从省城到县区,从乡镇再到村小,得到了工作室50名成员、9个基地校、6个二级工作室的实践检验,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高瑞兰既是工作室成员,也是“种子”教师。第一次参加培训时,她就如获至宝,兴奋得好几天没睡着觉。

  在张艳平的引导下,高瑞兰对儿童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她坚持读好课外书、用好语文书、读好班级报,从读、讲、画、演、写做起,打通了习作与生活、习作与阅读、习作与自我的通道,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被点燃。

  让更多的种子生根发芽

  教材解读,是教师的基本功。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经常有“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的困惑,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020年秋季学期,“种子”教师、兰州市城关区畅家巷小学语文教师彭铭韫和二级工作室主持人沈爱莲代表张艳平名师工作室赴云南怒江泸水市第一完全小学支教。“我们发现,教师们整节课在讲,学生被动在听。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观、儿童观没有转变,缺乏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没有用好统编教材。”彭铭韫说。

  在泸水市教研室、泸水一小的申请下,张艳平名师工作室泸水一小二级工作室成立。此后,每周三的语文教研日上,除阅读分享外,解读统编教材成了该校的“规定动作”,并吸纳20名“种子”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

  杨何斌是泸水一小三年级(5)班语文教师,有着26年教龄。起初,他上三年级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时,讲得很多,学生互动和评价比较少,虽然准备充足但不能实现口语交际的目的。

  在彭铭韫的指导下,杨何斌从教材入手,重新明确教学的内容。第二次上公开课,孩子们流利的表达和落落大方的身姿,博得了满堂彩。如今,杨何斌也是泸水一小“种子”教师里最活跃的人之一,他的课堂不断推陈出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我们要做一粒幸福的种子,和许许多多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一起撒播教育,让更多的种子生根发芽。”沈爱莲说。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通过阅读和培训,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也发现了自身教学的不足,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方向。”靖远县小学语文学科基地负责人、靖远师范学校六年级语文教师郭娜娜说。

  2020年8月,张艳平名师工作室依托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小学语文学科基地成立了工作站,并遴选了50名“种子”教师。随之,全县教师阅读蔚然成风,共读、分享、交流成了教师日常生活的必修课。通过多频次的培训和碰撞交流,大家在“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升带动了乡村教育越发美好。

  如今,在张艳平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类似这样的培训和送教、支教等活动,已在甘肃、新疆、西藏、四川等地“遍地开花”,在“输血”的同时,也为西部地区乡村教师增强了“造血”功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受益教师10万人次以上。

  “我们通过立足教师内生性发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依据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师培养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教育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张艳平说。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