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在南京邮电大学“新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主题实践中,传媒与艺术学院依托村镇文化和新媒体艺术,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设计活动。在科技与艺术的交织中,将传承与创新共融,展现南邮学子的时代气息。
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创造性地提出‘红绿蓝三色赋能 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理念,紧扣新工科理念的新需求,不断擦亮南邮‘三色光谱’,以红色基因、绿色基业、蓝色基调,打造信息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表示。
课程门门有思政
“秦华礼老书记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通信战士,更是我们专业的老前辈。”在“电磁场与传输理论B”课堂上,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的刘蕾蕾老师动情地讲述着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老红军秦华礼在长征中坚守通信保障任务的故事。
“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我才知道秦老先生原来是我们的‘同行’,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明年即将毕业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2019级本科生孔文龙,选择在南邮继续深造。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南邮故事,讲好科技故事,讲好“动人”的故事,“这个‘好’一方面是要讲与课程相关的有价值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如何让故事中的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刘蕾蕾说。近日,南京邮电大学入选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入选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为推动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南邮领导班子带头担任主讲人,共同打造红色校史思政“金课”;学校建设信息学科特色思政“四个课堂”,构建课程思政层次化培育体系;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让课程思政示范课“树起来”。
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大一军训后,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生孙淳加入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赵强教授的科研团队,成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受惠者,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大二的孙淳就已发表SCI论文。
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的“三早制”是赵强团队在本科生培养中施行的“定盘星”,是帮助大一学生进入专业角色的“快车道”,从而形成“大团队-小团队-兴趣小组”的创新育人团队链,以科研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常常和学生们说,科学研究一定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精神。”为攻克半导体领域“卡脖子”难题,赵强团队在“冷板凳”上钻研“热课题”,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各类项目百余项,默默攻克着一个个“不可能”。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南京邮电大学赵强教授领衔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无创新,不南邮!”近年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南邮前瞻性地针对所设专业和课程,采取优化、调整、升级、换代、新建5项改革措施,探索“三层四类+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平台+模块+自主个性化”模式改革,举办“大学生科技节”,评选本科生“创新标兵”,激发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元素”。
走向基层、深入一线
“做乡村孩子的梦想合伙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级本科生黄启萌一直怀揣的梦想。本科毕业后,黄启萌选择前往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支教,点亮孩子们的“科技梦”。黄启萌曾带领学生参加四川省第3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项目是用于中低级别体育赛事和运动员训练的“单目摄像机多场景鹰眼系统”,最终荣获四川省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项目一等奖。
身为教育部“蓝火博士生工作团”楚雄分团团长,南邮博士生李鹏永带领博士团成员,先后奔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双柏县等国家科技帮扶开发重点县进行调研。三年间,团队考察企业次数累计288人次,撰写调研报告53篇,逾20万字。李鹏永用三年时间潜心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南华县腾龙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的车辆检测难、档案管理难、用户反馈难等一系列问题。2021年,李鹏永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母校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润物细无声,报国志向要在踏实的工作中得以实现。”本硕博均在南邮就读的李鹏永告诉记者。
“今年是办学80周年,只有继续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走向基层、深入一线,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才能体悟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才能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说。(记者苏雁、毕莹莹)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