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民族特色”“东盟特色”两张牌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类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广西艺术学院充分依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毗邻东盟的跨文化交流资源优势,长期秉持“根植本土,辐射东盟”理念,注重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音乐舞蹈的教学、研究和创作,打好打实“民族特色”“东盟特色”两张牌。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实施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培育等核心要素的教学改革,探索教、研、演、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兼具区域特质与国际视野的音乐舞蹈专业卓越人才。同时,搭建国际性“高精尖”艺术交流平台,推动科研、创作向教学转化,持续提升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舞台实践与艺术创作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服务国家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创建民族性、国际性、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传统,面向现代,不断整合课程与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新建和设置“民歌演唱”“本土艺术”“民歌组合排练”“民族民间舞蹈”“东盟乐器演奏”“东盟舞蹈艺术”等核心特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广西民族音乐舞蹈(民歌、戏曲、曲艺、民间舞蹈)、东盟国家传统音乐(泰国“皮帕特”音乐、印尼“甘美兰”音乐、东盟舞蹈艺术)、广西革命文化、本土创作的音乐舞蹈作品等,构建开放立体的民族艺术课程体系。
包容开放,多元并蓄,完善了一个包含理论研究人员、专业教学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内的教育师资体系。以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非遗传承人、戏曲曲艺名角、东盟国家音乐舞蹈表演艺术家为授课团队,参与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推进教学的多元化。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教、演、创、研”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自主式、个性化学习。在评价考核中以不同民族、地域的审美习惯、标准重新修订考核要求,实现民族地区音乐舞蹈教育与地域文化多样特质的融通和续接。
构建“根植本土、辐射东盟的创作、表演、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人才培养与研究体系,形成原创艺术精品研创实践、艺术科创与协同创新的格局,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其中,“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被列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音乐学”成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广西民族民间舞”等3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音乐与舞蹈学”是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B级的成绩,是全区8个B级以上学科之一。项目成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国庆70周年大阅兵、全国春节联欢晚会、国家外事活动等重大文艺演出中表现出色,凸显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性、卓越性。
打造国际性“高精尖”人文交流学术平台
近年来,以侯道辉教授为核心的教研团队,依托“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利用学科、区域优势,打造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中国-东盟音乐交流与研究中心4个音乐舞蹈国际性“高精尖”人文交流学术平台,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017年成立的“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首批联盟成员单位包括8所中方院校和11所东盟国家院校,积极培养中外优秀青年人才300余名,杰出代表越南留学生杜氏青花被誉为“中越友好交流的使者”。
中国-东盟音乐周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并称中国新时期音乐展示的三大平台,音乐周已举办10届,推出作品千余部、音乐会150余场。
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中国-东盟音乐交流与研究中心,通过学术论坛、工作坊、“魅力东南亚”展演等活动,促进了中国-东盟传统舞蹈文化的交流互鉴,助力中国-东盟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学校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四大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挖掘民族音乐、红色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同时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惠民工程“送戏进校园”精品剧目等,让艺术精品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产品。
近5年来,举行了百余场高校巡演,将高雅艺术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广西区内高雅艺术和民族音乐的推广与普及。
四大团以中国三个重要音乐交流平台之一——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中心,通过公开排练、艺术展演、学术交流等形式,推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波兰及东盟地区的知名艺术院校专业学者、团体进行学术研讨与文化交流,初步构建了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学术共同体。
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收藏少数民族乐器与东盟国家乐器800余件,居全国之首,将艺术精品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
激发师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热情
学校致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融合创新,创建了一套凸显民族性、地域性的高等教育特色办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师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唤起师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激情。
近10年来,师生在“金钟奖”“桃李杯”等国家、省部级专业比赛中获得上千奖项,获国家社科、国家艺术基金等34项高级别课题,获广西教学成果奖16项,广西社科奖、“铜鼓奖”11项,创作排演了10余部优秀大型音乐作品、民族舞剧。
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加强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连续举办10届中国-东盟音乐周、3届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获得“2021世界新音乐节”的举办权,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的音乐文化交流,使本学科在国内、东盟乃至欧美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对东南亚文化艺术发展产生影响。
连续推出“啵咧”与乐队《印象·三月三》、民族音乐剧《拔哥》、歌剧《大汉海路》、舞剧《京岛人家》、合唱《喜鹊登枝》、歌曲《扶贫颂》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反映新时代社会风貌的原创作品,参与完成的《新刘三姐》《百色起义》《血色湘江》等大型文化艺术精品项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平台成功上演。
多个音乐舞蹈作品在国家外事活动中表演,获得高度赞誉。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国家重要工作。以红色主题音乐舞蹈展演形式弘扬、传承和传播革命文化,以暑期“三下乡”慰问演出与支教、“高雅艺术进校园”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增强了学生对区情、民情的认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民族文化滋养,传承创新融通,广西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类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综合改革与特色办学的优秀范例。(李娜 温泉 梁寒琰)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