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特色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4-12  阅读:次   |
42.9K

  ■聚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下)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涉及建设高校147所。这些学校尤其是名单中新增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有哪些重要做法和亮点?对于国家“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理念,各建设高校怎样理解,又将如何贯彻落实?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建设高校有关负责人,分上、下两篇关注各建设高校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新理念的认识,以及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新进展、新动向。本文为下篇。

  ■嘉宾:

  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

  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

  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冉丕鑫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

  南方科技大学规划发展部部长王苏生

  湘潭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易大东

  凝练方向,精准发力

  本报记者:您所在的学校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能否请您简要介绍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的主要亮点?

  黄桂田:山西大学的哲学、物理学学科经过数十年的顽强拼搏,在科学技术哲学、量子科技两个前沿领域凝练学科方向,较早建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由地方高校独立支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学科得益于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与指导,得益于学科领军人物及历代学者团队的持续努力,得益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对口支持,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标志性成果,巩固了国内的优势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哲学、物理学学科不但契合了国家在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布局,并且引领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发展,推动学校作为百年学府在新时代实现了创建“双一流”的历史性突破。

  胡志斌:南京医科大学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优势学科引领医学学科群整体提升”的特色发展道路,全方位推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校重点谋划医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强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优势学科建设,不断促进多学科有机融合、相互赋能,有力支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发展,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健康中国战略、国家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深化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激发学科快速发展新活力,在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人文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逐步形成了具有南医大特色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校优选学科和学科联盟”四级学科体系。

  印杰:近年来,上海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一是利用科教融合优势,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结合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围绕能源、信息化、人口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中科院、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强化基础学科和战略关键学科建设;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并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带动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积极承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设施建设任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培养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

  二是聚焦关键领域,助力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学校面向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战略先导产业,聚焦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领域,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开展创新性先导性研究;与战略新兴高科技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冉丕鑫:近年来,广州医科大学不断夯实内涵建设,在高水平平台、项目、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高水平平台方面,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十多个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并作为核心力量参与组建广州国家实验室。在重点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自2015年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来,学校每年立项的国家基金项目达160至170项,立项数排在全国前80位,还承担了十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近6年来,学校有两项牵头项目、一项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去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这也是广东首次获该奖项,还有一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6年来,学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从1个增加到7个。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全链条发展理念,使基础研究成果尽可能快速地转化成临床治疗指南。在呼吸病学方面,学校制定的全国治疗指南、专家共识数量接近全国50%。学校全链条全方位参与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毒溯源、核酸筛查、临床救治、科研攻关、疫苗研制、药物筛选、系列防控产品研发、中医药防治、心理疏导、社区防控、国际交流、政府决策咨询等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获得疫情防控各级各类表彰奖励30余项。其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钟南山院士获授“共和国勋章”。

  温小波:在学科建设上,华南农业大学一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四大学科群,构建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以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采取“点—线—面”学科整体发展思路,逐步构建“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通过学科分类分层次建设、组团式建设和交叉融合发展,打造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打造一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为依托,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强专业优化调整,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和高质量建设。

  三是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建站连线布网构建社会服务体系。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学校的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王苏生:近年来,南方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学科布局不断优化,学科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原始创新与产业应用结合,构建起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仅用6年就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快速构建起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二是学科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学科水平快速提升。依托高水平学科平台,学校打造优势学科高峰,建设特色学科高地,推动培育学科成长,数学学科顺利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学科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三是学科交叉机制日益完善,学科增长点不断产生。学校通过建立跨学科的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建立起交叉学科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易大东:作为一所传统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湘潭大学的学科覆盖面广、强势学科不多,在“双一流”建设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首轮“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我们对标建设要求,做了认真的思考与部署,选择了数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的数学学科长期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研究,形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优势特色方向,在多个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国内从事国防应用数值模拟领域研究的重要力量。

  强化特色,争创一流

  本报记者:对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分类发展理念,学校如何理解?今后,学校将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黄桂田: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高校“突出优势、发挥特色、创造一流”作出了方向性指引。山西大学的基础学科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优势。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突出基础学科的育人功能,抓住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建设机遇,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完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夯实基础学科人才队伍,推动“长周期评价”机制,在科学技术哲学、量子科技等基础研究领域进行超前部署,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科学问题,提升重大项目的承接能力;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而提升基础学科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同时,山西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所属高校,必须坚守地方高校的主体责任,融入区域创新发展生态。这既是“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使命要求,也是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禀赋,特色分类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将继续推动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多学科服务供给,讲好“山西故事”,推动形成“支撑科技山西、服务经济山西、塑造人文山西、建设绿色山西、振兴乡土山西、助力健康山西”的服务支撑格局,助力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在贡献和服务中不断塑造学校和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胡志斌:分类发展理念体现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既坚持扶优扶强也兼顾扶需扶特,既考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重视区域行业需要的导向,鼓励和引导高校聚焦自身优势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应对国家重点急需,加大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显得尤为迫切。南京医科大学将坚持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为建设核心,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构建中国特色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可推广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人口健康、环境健康、疾病防控及全球健康四大领域,取得生殖健康领域原创性突破,攻关环境健康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重大疾病防控指南和政策,服务应急防控及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实现公共卫生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卫生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印杰: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分类发展的理念,主要是鼓励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科强化特色,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这不仅是支撑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需要,也符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有利于学校探索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上海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将继续以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为使命,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走高质量、有特色、创新型、开放型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人才培育力、创新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来说,一是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60研究院、未来医学中心等新增长极,与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谋划布局面向自由电子激光、碳中和、人口健康、自主可控信息技术等国家核心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任务,全面提升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实现原始创新突破。

  二是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的精准培养。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践行“励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强化思想引领,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与国家实验室联合开展紧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专项,与重点领域的高科技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定向式、项目制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培养项目;在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大师、大平台、大项目联动育人,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打造上科大的品牌特色。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坚持破“五唯”和立“五重”(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强化立德树人导向,引入国际评估,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人才揽蓄、培育、激励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集聚具有国际水准、处于创新活跃期且潜心教书育人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打造结构合理、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

  冉丕鑫: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将探索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广州医科大学作为规模不大的医科院校,有学科“高峰”,正在形成学科“高原”,但存在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整体学科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建设“双一流”,特色发展是必由之路。学校坚持学科建设有选择性发展,对照“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首先把入选的临床医学学科做强,以此带动、辐射其他学科互相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进而提升整体学科水平。

  “双一流”建设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导向。临床医学学科覆盖面很广,学校“双一流”建设拟从“呼吸系统疾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切入,一方面是为了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该领域学校具备学科优势,而且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多学科配合,以学科之间频繁交叉切入,可带动相关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为此,学校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两个层面,按2025年、2035年、2050年三个时间节点设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建设目标。

  国家“双一流”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专业设置上,学校始终坚持医学教育的精英特色,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将根据社会需求、人才紧缺程度、自身专业优势,适度调整本科专业和招生规模,同时争取拓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下一步还将不断提高专业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深化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并将人文精神和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践行系统的人才观,将人才指标安排、资源配置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结合起来;践行科学的人才观,破除“五唯”,始终坚持适用的就是人才,比如附属医院的人才要和医院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践行整体的人才观,引培同等重要,在某些重点发展的学科或基础薄弱的学科,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其他的骨干人才注重自主培养;践行发展的人才观,摒弃论资排辈,搭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多给年轻人平台;践行务实的人才观,远离急功近利、虚华浮躁。

  温小波:今后,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区域、现代农业和生物育种”特色,立足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特色、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及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以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四大学科群建设为载体,全方位凸显和渗透华南热带亚热带农业特色,聚焦生物育种和现代种业、人畜健康、智慧农业、食品安全、乡村振兴、低碳农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探索具有华农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双一流”建设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模式。

  同时,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构建“七个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五环联动”研究生培养体系,推进“新农科”等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打造“一流课程方阵”和“一流专业方阵”。探索“学科/学院特区”建设模式与体制机制,实施一流学科国际伙伴计划,组建国际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培育和构建农林领域“一流学科方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人才、科研评价改革及内部治理体系改革创新,推动华南农业大学早日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华农贡献。

  王苏生:分类发展理念鼓励高校聚焦自身优势特色建设“双一流”,有助于丰富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中,南方科技大学将围绕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一定位,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发展标杆。一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打造若干位于世界前列的学科高峰,成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大学,为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路径提供“南科大经验”;二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南科大模式”;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探索研究适合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走出一条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南科大路径”;四是坚持以服务国家急需为使命,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若干突破,大幅提升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南科大样本”。

  易大东:过去,不少高校都在追求规模的整体扩张,希望把学科覆盖面铺广、规模做大。现在倡导分类建设的理念,实际上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特色,打造优势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所学校都有从不同的方向争创“双一流”的机会。

  在今后的“双一流”建设中,湘潭大学将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把数学学科发展放在学校学科发展最重要的位置。主要方式是以学科群来推进,我们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群,以数学学科为主干学科,以物理、材料、化工三个相关学科为支撑,将来还可以继续覆盖理工类的所有学科和应用类的文科。具体包括制定学科群的建设和管理方案、确定学科群内部的主攻方向、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