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 构建“三驱动一协同”育人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面对新时代、新经济和新要求,衡阳师范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家国情怀深厚、理论基础扎实、科学素养厚实、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三驱动一协同”(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平台建设和强化“双创”引领“三驱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大力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推进课程改革
加速传统工科专业提质升级
衡阳师范学院基于OBE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对接新的职业和行业标准、岗位要求,以加强课程的专业性、时代性与社会适应性,联合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协同、多学科交叉融合对课程内容进行升级,构建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顺应产业发展新需求。首先,遵循“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转变”的应用型课程改革理念;其次,根据能力要素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确定对应的支撑知识点;再其次,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构成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以岗位对接为目标,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合作”将学校育人与企业的岗前入职培训有机结合,学校学习与职业标准、就业深度融合。
大力实施“多层次、递进式、全程化”的项目驱动式教学。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行真实案例教学覆盖50%,专业拓展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实行项目教学覆盖50%。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目前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获批了“单片机应用技术及实验”等省级一流、精品课程9门,校级优质课程12门;新增与前沿技术对接的信息科技类课程6门,增加实践类课程15门;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支,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竞赛获得奖励12次,获得省级课程思政课程类项目4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内容类24项。
加强平台建设
促进实习实训产学研结合
衡阳师范学院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强化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加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科教结合,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案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积极为培养新工科人才扩宽新路径。目前学科专业平台充足:拥有硕士点和省重点学科、省级专业、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30个,光电特色突出。学校实习实训场地充足、各类设施齐备,实验室全部对外开放,均有专业导师给予指导。充足的实验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充分地保证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能力开拓的需求。2021年新增了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资源共享,合力打造高校和企业深层次产学合作科研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学生提供学习、见习、实习平台,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双创”引领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结合现有的省级平台特色和优势,联合中兴通讯、北方光电等企业专家、电子信息和光学学会行业专家团队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结合,探索符合工程教育规律和“双创”引领的培养新模式,并贯穿于“三个课堂”全过程。第一课堂包括电子工艺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社团、电子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环节;第三课堂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同时把“企业主流工作岗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构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符合行业需求的理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建立了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积极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相关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依托“互联网+”创新学院,在IT、CT两个方向分别组建创新实验室以及应用软件平台设计、电子作品设计、IUV设计与实施项目小组,开展系列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竞赛活动。把企业引入校园,在校内建立ICT创新创业“孵化器”,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真刀真枪”在具体项目中得到锻炼。2018年以来,聘请相关行业优秀专家和企业家来校作学术和创新创业报告(讲座)共58人次。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双方共建了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8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19个。
深化校企协同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衡阳师范学院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混编双师型”教师团队。中兴通讯、北方光电等委派高级技术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到校开展专业课程和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与“3年校内+1年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类似,作为体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内容,实践与创新教学也采用“3+1”模式,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资格认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在前3年内于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工程实践的大部分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校企合作需求等在第四年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实施,主要是参加工程实训、产学研合作项目或导师科研项目,据此提交项目总结报告,撰写毕业设计,发表学术论文。
自2011年起,分别与深圳乐航和北方光电联合共建“智能新技术实验室”和“智能控制实验室”。共建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或横向项目研究,如空中飞鼠系列产品、扫地机器人、阀门自整定控制器、燕京啤酒营销信息系统、LED多电平混合调制器等,既锻炼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发展及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驱动一协同”
育人体系成效喜人
通过“三驱动一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落实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提升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强,竞赛成绩突出。近5年,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18项,获国家、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机器人大赛等奖励76项。发表科研论文65篇。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06项,学生积极申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批国家项目8项、省级项目29项。2020年学生获第六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工程实践创新大赛3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2021年学生参加“建行杯”第七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初创组省级一等奖并被直接推荐至国赛。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考研升学率高。有87人被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近10年升学率为31%,大部分被“双一流”高校录取,受到研招单位和用人单位的青睐。电子信息类专业日益成为热门专业,高招分数连创新高。深圳大学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雷柏英教授、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凌晓辉教授等一大批杰出校友都是考研受益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导师、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刘艳平说:“在衡师物电学院的本科求学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学院学子踏实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物电学院教师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一直熏陶着我,使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母校的求学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就业质量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根据就业调研,近3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为ICT等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深圳市润德博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得胜等杰出代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学生在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就业。湖南超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文坤说:“衡阳师范学院毕业生进入我单位后,工作态度踏实,积极向上、勤学好问,表现出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现在都能独当一面,工程实践能力强。”
“三驱动一协同”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和2020年电子信息新工科两个项目均获批为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在全国地方院校中名列前茅;教师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电子信息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21年网络空间安全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2年2月,又新增“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成为湖南省目前仅有的具有“网络空间安全”本硕一体化培养资格的单位。教师团队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的横向联合项目18项,服务地方经济产学研成效显著。近5年来电子信息类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国家课题24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累计进校经费1500余万元;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南省科技奖励4项;参与获得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Nanotechnolog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EI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15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其中部分成果已得到应用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登玉 唐世清)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