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4-14  阅读:次   |
42.9K

  精专业 强外语 融文化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一直致力探索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的特色培养之路,逐步构建形成了“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依托校、政、行、企四类主体共建数字贸易学院、丝路学院和国别研究中心三类育人平台,聚焦“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培养“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的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该体系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走出去”龙头企业共同实施建设,聚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区域,遴选国(境)内外学界、行业、企业专家组建育人团队,着力打造了1个国别研究中心(捷克)、5个丝路学院(泰国、捷克、墨西哥、乌兹别克斯坦、浙商)和2个数字贸易学院(阿里巴巴、马来西亚)三类特色育人平台,合作开发了专业类(11门)、语言文化类(22门)、素质类(63门)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18865个)。校政行企各方在合作研究、合作育人与合作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密切联结纽带、细化目标体系、畅通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该体系呈现了“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

  深挖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内涵

  “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体系聚焦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能力模型中的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着力点,系统设计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化专业建设,强化语言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尤其是跨文化素养,实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企业“走出去”发展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精专业。体现在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专业知识更博、职业技能更精、职业素质更高。专业知识方面,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还应对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新技术突破、产业的国别分布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职业技能方面,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要具备更加精湛的操作技术与技能,触类旁通,学习应对国(境)外相似的工作任务,起到技术示范的作用,成为企业海外员工的培训师。职业素质方面,需要更加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更加乐观、自信、上进,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2.强外语。体现在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应熟英语、会二外。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首先要熟练应用英语,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英语沟通能力,解决生产、工作上的技术交流问题,还要能够利用英语与人进行较深入的交流、结交朋友。此外,要掌握第二外语,可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学习目的国语言有助于增加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助于与企业“走出去”目的国民众进行交流、取得信任。

  3.融文化。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应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制化”人才,除具备一般性的国际化素质与能力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特定国别区域也要有更多的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对跨文化学习持开放性态度,从而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能够运用有效得体的交际行为实现交往目标,推动文化交融,即“融文化”。基于此,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应进一步结合区域经济需要、学校自身优势与个人兴趣爱好,增加对特定国别区域的了解,掌握其历史、人文、习俗,具有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知识底蕴,具备在特定国别区域的特色优势,成为企业“走出去”急需的“定制化”人才。

  创新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1.以“丝路学院”等育人平台为切入点,优化校企合作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将企业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规格,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并与学校开展合作研究、员工培训等。学校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目标体系,统筹教务、学生、科研、人事等部门,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机制保障。联合行业协会,发挥平台企业作用,建立区域面向、人才语言及文化需求相近的合作企业池,使合作有规模基础和持续需求。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建数字贸易学院,以“精专业”为基础,通过学校“特色化”培养匹配企业“定制化”需求。与华立集团等“走出去”平台企业共建“丝路学院”,根据国别指向清晰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强外语”“融文化”。

  2.以国别产业研究为突破口,开拓研究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实体运行国别区域研究中心,集聚国际化人才培养所需的智力资源、项目资源及培训资源等,转化为育人优势。依托国别区域研究中心,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建多元化、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团队;开展国别风险、经贸政策、产业发展研究,集聚咨政咨企的智力成果;学校发挥专业技能、语言特长、国别研究优势,行业企业提供育人载体、实战项目、实训基地等,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形成人才助企、智力助企、校企利益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以专业、语言、文化为着力点,创新一二三课堂国际化人才培养载体

  服务地方发展需要,以面向特定区域的平台企业为合作首选,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师资联盟和育人平台,以专业、语言、文化为着力点,构建课程体系,开拓实训基地,丰富一二三课堂国际化人才培养载体,形成“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完整方案。第一课堂开设国际化模块课程,包括专业类、语言文化类、素质类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嵌入国际化素养学分,把精专业、强外语、融文化相结合,形成更富成效、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第二课堂开发国际化人才培优项目,包括国际化培优班、“SMILE”培优营、学生大使团等,开展分类分层培优;举办“金”视野国际大讲堂、国际文化节等活动,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第三课堂开拓国际化服务实训实践,为商务部门援外培训、“一带一路”会议等提供涉外志愿者服务;运营金苑翻译社,翻译“浙江名片”等外宣材料;选派优秀学生开展海外文化交流和境外带薪实习。

  高职商贸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凸显

  1.学生国际化综合素养提升明显

  学生专业及语言能力增强。8年来,该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受益学生达2万余人,为外向型企业输送人才3100余名,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800余人次;46人次学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或技能竞赛,56人次获各级英语竞赛奖项。900余人选修第二外语,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60%。

  学生国际化服务能力提高。学生为援外培训等提供志愿者服务超过800人次;200余名学生参与金苑翻译社、国际化培优班等实战项目50余项;100余名学生参与国际化调研项目70余项,近300名学生赴境外带薪实习、海外研修等。

  国际化素养资源建设形成规模。建设国际化模块课程96门,国际化素养数字资源近2万个,通过国家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资源库覆盖学员17万人。

  2.产教融合改革实践成效凸显

  教科研成果同向聚力。立项相关省级及以上研究课题7项,在《中国高教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6部。

  咨政咨企高效转化。校企合作撰写捷克、墨西哥等国别报告、产业分析、风险评估报告50余份,连续以中英捷三语出版《“一带一路”框架下浙江与捷克经贸合作发展报告》,先后获得浙江省领导批示25次。

  企业培训成效显现。与省境外投资企业协会、省数字国际贸易协会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高研班等培训,惠及企业500余家,培训企业员工3000多人次,获得行业企业高度评价。

  职教标准“走出去”实现突破。聚焦跨境电商领域,与阿里巴巴等合作开发跨境电商B2B、B2C数据运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双语专业教学标准21项、课程标准4项,建设双语课程74门、全英语课程46门,校企共同推动职教标准“走出去”。

  3.国际合作品牌和影响力彰显

  “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人才特色培养品牌彰显。成果得到了省内外兄弟院校的肯定,60余家本科及高职院校到校学习交流,成果实践经验被“中国一带一路网”、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60余次。

  国别研究品牌辐射国内外。捷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仅有的高职主办的国别区域研究高水平单位,学校成为浙捷合作“窗口”,先后接待政商学界代表40余人次,是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与交流网络理事单位,先后在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高级别智库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郑亚莉)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