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学校 凝练“和”文化 耕一方教育沃土
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优美的自然环境,体现“和”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锦园学校创办于2004年5月,以“和”文化为引领,秉承“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质量求信誉、以精品求发展、以人才求回报”的办学目标,坚持科学化、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育人的全新办学方向。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西安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心”,并将中心办公室设在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学校,这既是对学校前期开展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学校后期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积淀深厚底蕴
凸显文化特色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锦园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锦园学校精磨细炼制度文化,刚柔并济提升学校管理品位,编制了《锦园学校管理制度》,为学校的规范管理、高效运行提供科学的刚性依据,学校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色彩。在完善制度管理方面,学校加强情感管理,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使每名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发展,为每名教师搭建起施展才干的舞台。
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重点打造以“和”为主题的文化,做到了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项细小的设计都能给人以美的感染、艺术的熏陶,校园内书香园、赏诗苑、《论语》精华园以及教学楼走廊及墙壁上悬挂的牌匾、独特的楼梯文化设计新颖、内容丰富,以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多种形式时刻激励学生规范行为。从一棵树到一块石,每一处人文景观都凸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学校总投资近亿元,健全校园基础设施,目前,所有教室均安装了86英寸交互式教学设备、课堂录播系统,装备了云计算教室、创客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被评为“西安市创客教育实践示范学校”“西安市智慧化校园”。
学校以“和”文化为引领,确定了课程体系特色化、学生教育个性化、学校管理智能化、学校发展国际化的“四五规划”目标,通过积极完善课程体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途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学校提出“四个一”的锦园教育特色,“和谐文化一亮点”“学本课堂一特色”“学生发展一专长”“一个学生不掉队”,要求各学部通过健全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把“和”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还引入陕西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成立了专家指导组,整体规划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和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建设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活动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欢的“陕西省综合实践活动示范基地”,把学生综合发展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多维课程体系
发展核心素养
学校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锦园学校自建校起就坚持这一理念,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涯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的课程目标,精心培育“和”文化育人理念,整体架构了以“和”为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创建了锦园中学的“三层四类”的“和”课程体系。“三层”即基础层、发展层、研究层,“四类”即“明德修身”“智慧创新”“健体怡情”“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年来,学校有针对性地研发校本课程,先后开发了“古诗词诵读”“礼仪教育”“生活中的数学”“体育舞蹈”“英语绘本”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丰富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容,其中,智慧创新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师”字牌优势和特色,积极挖掘和开发可利用的社区资源,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实到实践层面。学校充分发挥陕西师范大学专家资源优势,引入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专业团队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创客教学研究,积极开展STEAM教育实践,引入了“超脑麦斯STEAM创造力”课程与以探究和设计为宗旨的系列课程“超维数学”“科学探究”“人工智能——趣味编程”“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等,将日常所见融入科学课程的学习中,鼓励学生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协作探究学习中体验身边的科学,培养“德和行和、智和理和、体和心和、艺和美和、文和言和、技和创和”的锦园“和美”少年。
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仪器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共建了创客教室、磁悬浮探究室、光学实验室、地理探究室,开设了未来科学实验探究课。将科学知识与实验体验和操作活动相结合,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校内外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研学活动,聚焦研学旅行课程的核心要素,有针对性地开发了红色主题类、科技环保类、人文历史类、体验拓展类、地域风情类等多种类型的主题研学活动课程。其中,学校与陕西省中医药专家协会、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密切联系,开展了“药香盈盈缠衣襟,传统文化润锦园”等主题活动,被评为“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同时,因大力推动学校科普宣传教育的发展,获得“陕西科普宣传教育合作单位”称号。
打造名师队伍
营造科研氛围
依托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的资源优势,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校本研修,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与能力,培养了一批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其中硕士占46.9%,中高级职称占85%,并实现了教师人人参与校本研修以及省、市课题研究。
学校积极创设“和雅治学”的氛围,每学年开展“六课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活动,从深化校本研修、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以和育人,建设特色课程体系”,以思政课为核心,建立了和德致为、和睿致新、和健致远、和序致行的课程体系。学校还培养了一批教学新秀,使他们成为有独到见解、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专家型教师,为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名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45门,教师教研氛围浓厚,学校作为西安市“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校,有近50多位教师承担了省、市各级课题研究。其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路径研究”两项课题被确定为西安市2021年基础教育研究重大课题。学校努力构建德育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小学部将英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打造二十四节气双语特色栏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文明礼貌月”“英语活动月”“庆元旦文艺汇演”“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足球节”等主题教育,努力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强化以生为本
彰显和谐之美
在“和”文化引领下,学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特色活动促进课程建设,倾力打造了六大类(艺术类、体育类、学科类、科技类、文学类、社会类)100多个特色社团,包括合唱、舞蹈、管乐、美术、演讲、武术、英语视听、趣味数学、汉字听写、创客人工智能、航模、国学、书法、摄影等,通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每名锦园学子提供了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内容。
为充分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学校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搭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综合化平台,每年举办成人仪式、校园艺术节,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以及文艺汇演、中华古诗词诵读、艺术教育、科普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这些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健康、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
学校学生多次在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作文竞赛、物理联赛、化学联赛中获奖,学业水平考试、高考、中考质量均在未央区名列前茅,优异的办学成绩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显著,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特等奖、金奖,有近千名学生在省、市级艺术、科技、体育等综合素质比赛中取得一、二等奖,与陕西中科科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新剑语击剑训练基地、西安市精英成长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兰德科普飞行营地、西安六君子中医馆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合作,力争建设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示范基地”,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前往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进行研学旅行,并与我国香港马头涌官立小学、新西兰奥克兰马瑞泰滨海学校结为友好合作学校。2019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学校组建了“名校+”教育联合体,陕西师范大学凤凰城中学、未央区上水腰小学、未央区新华小学、未央区华远君城小学、未央区煜星外国语小学相继加入教育联合体。此外,学校还与蓝田普化镇中心学校结为跨区域合作校,积极承担西安市临潼区穆柯寨村和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的帮扶任务,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平衡发展。
肩负重任,砥砺前行,锦园学校在“和”文化引领下,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兼容并蓄拓展师生视野,建设“教育理念先进、教育功能多元、课程体系融合、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服务灵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基地校”,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多项荣誉称号的获得充分体现了学校蓬勃发展赢得的肯定与赞誉,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增添了更多助力。
(刘景昱)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