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勇作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4  阅读:次   |
42.9K

  ■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9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强调

  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为新文科建设蓄能,近日,由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专题刊物《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创刊号正式发布,刊物设置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前沿”“域外文科动态”等栏目,以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全面建设一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山大方阵”。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嘱托催人奋进,使命引领未来。一年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资源、平台优势,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培养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取得了突出成果。

  夯实人才基础,培养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

  争做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开路先锋,一年来,山东大学弘扬“文史见长”优势特色,倾力打造“儒学山大学派”“古籍整理山大学派”,以“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一流学科群建设为依托,以“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儒学当代阐释与话语体系建构”等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持续推动“乡村儒学”建设和中华美德教育学院建设,打造人才特区,努力培养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奋力书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山大篇章。

  山东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新文科理论与实践》主编樊丽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是对新时代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发出的“动员令”。

  “山东大学作为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组长单位,创办这本期刊,以推动中国特色新文科理论创新和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服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樊丽明说。

  为充分发挥山东省作为孔孟故里、儒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和山东大学“文史见长”学科优势,培养传承、研究、创新和传播中国古典学术的高水平专门人才,自2012年起,设立“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即“尼山学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担任班主任。

  “尼山学堂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一批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绝学、铸新知’的拔尖人才。”杜泽逊说。

  目前,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等9个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等8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进入发展新阶段。积极实施文科专业现代化工程,推动现有文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人文社会学科内部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学、工学、医学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金融科技、科技考古、神经语言学、数字档案、应急管理、社会信息学等新兴交叉领域。

  “山东大学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努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说。

  建设国家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地,北京师范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学基地弘文书院以“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基地实习+项目研发”为主线,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科学思维。历史学科重视“根柢之学”“古今贯通之学”及“中西会通之学”的训练,大力延请名师、专家任教。哲学基地将学习与研究有机融合,鼓励学生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大师引领、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流导师队伍,探索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科研训练模式,不断完善国际协同培养机制,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家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孵化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说。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交叉科学研究院,聚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数字社会科学”集群,明确“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人文”3个重点方向,探索一条具有人大品质、人大特色、人大使命并引领时代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之路。

  把思想伟力化作奋进动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立足中国伟大实践,不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表示。

  王轶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统化,成为世界领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重镇;法学学科首倡的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为国修清史,探索中国史学科新体系;在政治学理论上,人大政治学科基于自己的文明基因提出的历史政治学,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发展中国政治学的新出路,找到了政治学的“中国身份”。

  不久前,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简称“两大工程”)一期20本著作集中发布……4年耕耘,六大系列,20本著作,40多位知名学者带领近200人团队“集团军”式作战,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两大工程”二期建设规划研究课题25个,课程建设9门,教材建设14本,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及团队也在积极参与“两大工程”二期建设,将“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展望”编成教材。

  当好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引领者,中国政法大学积极探索构建与时俱进的法学学科体系。拓展法学一级学科容量,科学论证并申请设立纪检监察学、国家安全学等一级学科。优化法学二级学科结构,构建涵盖传统学科和前沿学科、冷门学科和新兴学科、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的法学二级学科体系,已形成目录内10个二级学科全部覆盖。

  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7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并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议时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发展理论科研和交流平台,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已招收来自67个国家的近300名学员,其中有159名已经回到其国内工作。

  “由于我国的发展阶段、条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接近,来自我国的理论经验能更好地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因此深受南南学院学员们的欢迎。”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来华留学教育70周年。70年来,北大培养了11万多名“燕园洋弟子”,他们架设起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之桥、合作共赢之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共进。

  向世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好中国法治声音,中国政法大学探索构建融通中外的法学话语体系,成立了人权研究院、法治与全球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机构,以国际化学术团队和高水平合作研究,为国家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对外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内涵和法治主张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勇于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百家争鸣”,在“一带一路”、中美博弈、南海问题、抗击疫情等方面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法律的制定。配合党和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参与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建设,在党际外交中发挥学科优势,着力探索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提升国际性的独特路径。

  “下一步,学校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等关键问题谋划大工程、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用学术讲政治、用工程促发展、用知识助传播,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人大力量’。”王轶说。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