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培根铸魂 面向未来启航征程 ——中北大学办学发展纪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4  阅读:次   |
42.9K

  中北大学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是一所山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20年12月,山西省印发《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推动中北大学在全省一流创新生态建设中发挥科研支撑作用。近年来,学校发展蓬勃向上,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方面的能力有新的提升,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智慧冬奥、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中北“智造”关键技术助力“嫦娥五号”完成使命并顺利“回家”。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为核心的优良办学传统。

  透过历史的尘烟、穿越岁月的长河,今年是人民军工创建91周年、中北大学建校81周年,也恰逢中北大学首任校长刘鼎诞辰120周年。作为我国军工事业的创始者和主要奠基人,刘鼎领导学校在艰苦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技术人才,吹响了科教强军的号角,开启了人民兵工教育事业。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3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6个。工程学学科群、材料学学科群、化学学科群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获评B+。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3.9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一流专业等优质教学资源。

  10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项目409项,各类项目总计约485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40余亿元,年科研经费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21年科研经费高达8.51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才,涌现出以“炮弹大王”甄荣典、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魁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刘安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英才,为人民军队培养了10余名将军,超过1/3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和国防单位,70%的毕业生扎根基层一线,活跃于创新创业主战场。

  2021年,是中北大学重要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全体中北人把握大势、应对挑战,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万众一心、乘势而上,在奋进新征程中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山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签署共建中北大学协议,学校成为工信部在全国布局共建的五所高校之一,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成功举办建校80周年发展大会,首次举办校友科技成果转化暨入晋投资展洽会,182家单位参展,展出各类项目、产品1000余项,助力山西省高质量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榜单中,以奖项433项、总分83.46的成绩位列全国第20位,居山西高校首位。

  万山磅礴有主峰:军工立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乾坤动荡,始见强者英姿。中北大学是一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始终与人民军工发展相生相伴,与生俱来的军工特色,使它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唇齿相依。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深入敌后,开辟了敌后战场。面对穷凶极恶、装备先进的侵略者,要坚持抗战,克敌制胜,除了充分发动群众,保证有充足的兵员,还要有武器弹药。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到1939年6月已组建兵工厂7座。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逐步发展起来。

  1940年前后,根据地的对敌斗争进入艰苦的阶段。日寇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战斗的频繁激烈使八路军对军火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兵工生产更为迫切。太行山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晋东南一带煤、铁、铜、锡及耐火材料、硝、磺的储量很多,但人的问题是瓶颈,晋冀鲁豫边区的7座兵工厂共有职工2500多人,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兵工厂的发展面临着兵工干部与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兵工学校,开展兵工教育,提高军事技术,就成为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赢得胜利的关键。

  筚路蓝缕开先河。决定“建立培养军工干部的学校”之后,八路军军工部随即成立了军事工业技术干部训练队,简称“干训队”,从各根据地选拔100余名学员,为建立工业学校创造条件。1941年5月,太行工业学校在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看后村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学校隶属于八路军军工部,校长由时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的刘鼎担任。当时学校设专科班、普通班、会计班和预科班,共有学员149人。在刘鼎校长的主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太行工业学校创设了人民兵工教育较为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制定了首批专业教材,人民兵工的“红色工程师”队伍从这里出发。师生“学文化、学技术知识、学操作,边学边干。不断研究战斗类型,研究敌人的武器技术,培训新工人、组织新工艺、创建新工厂、设计制造新武器”。太行工业学校的诞生吹响了科教强军的号角,开启了人民兵工教育事业,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蓬勃发展迎鼎盛。太行工业学校的诞生寄托着我党我军发展人民兵工的殷切期望。为了加强学校的领导、充实师资队伍,当时根据地几乎所有的军工技术高级人才都云集于此。其中,校长刘鼎曾就读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留学;指导员厉瑞康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刘致中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冶金专业,后又赴英国、德国留学深造;副校长陆达就读于东吴大学化学系、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后毕业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系;教务主任李非平毕业于天津河北大学机械专业;教员陈志坚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郭栋才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系,王锡嘏毕业于河北工学院化学系,高广平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系,唐英之和任立之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赵云鹏毕业于东北大学……1941年10月以后,八路军总部机关、各兵工厂又选派近200人到太行工业学校学习,并将学校迁到条件更好的武乡县温庄村。全校师生增至317人,其中干部教师39人、学员278人,学员按工作性质和文化程度编班,干部被编入各专业班,另外增设了工会干部和政工干部训练班,成立了工人训练队。太行工业学校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开枝散叶肇伟业。在党和八路军总部的坚强领导下,太行工业学校辗转于根据地办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从初创到抗日战争胜利,共培养了400余名高中级专业人才。学校师生不仅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区工业建设,为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人民兵工教育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1943年9月,部分工校教师和学员开赴延安从事军工教育和生产,后又从延安奔赴全国各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前后,太行工业学校师生参与接收山西、东北、重庆等地的大部分大型军工企业。除了新中国的兵工战线,唐山、石景山、太原、包头、武汉、攀枝花等地一些知名钢铁企业、机械企业也都有学校领导、教学骨干或培养出的干部参与管理和建设。而留在太行根据地的一部分教师和学员赓续着人民兵工教育的薪火,太行工业学校后又更名为长治工业学校、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发展成一所有着重要影响和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向党而行竖尖峰:为党育人

  中北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具有中北特色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体系和创新创业育人、军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等多维一体的特色育人新格局。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构建“大协同、全贯通、强融合、高质量”“三全育人”格局。坚持“八个相统一”,建设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群。凝练形成“民族精神+军工文化+时代传承”的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推进“一院、一专、一品课程思政育人”工程。学校弘扬军工文化,打造“军工思政”,聚焦“党史+军工史+校史”,推出了“人民军工”国防素质通识类思政示范课,实现了“理论+访谈+实践+研学”的创新探索。精心打造“大国兵器”综合国防素质培养课,邀请王泽山等12位两院院士领衔主讲,作为山西省首门课程上线“人民公开课”,入选全国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上线新华网,已有105所高校的4.25万名学生选修,累计互动84.16万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并牵头成立了山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获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新工科”国家项目4项、国家一流专业13个、省级一流专业27个,新增国家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67门,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银奖1项。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西省“双创”示范基地,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国际大奖133项、国家奖项1627项、省部级奖项6116项。研究生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增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9个、研究生培养基地3个,70余篇论文获评省优秀学位论文,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特别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赢得广泛赞誉,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66位,信创产业学院获批国家教育部门现代产业学院。

  学科实力持续增强。学校坚持“强特色,冲一流”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优势特色学科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结构不断优化,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硕士类别和1个工程硕士领域。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群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5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项目1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1项。学校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获评B+学科1个、B级学科5个。

  创新创业成果显著。2021年,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奖项302项、省部级奖项1729项,89个项目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3项、铜奖2项,“墨子杯”第五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主体编队赛项总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7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学校秉持“用好现有人、引进急需人、培养未来人”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太行学者”计划。先后引进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魁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持人郭丽等一批高端人才。教师博士率由“十二五”末的41%提高到“十三五”末的61%。在团队建设方面,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新增国家科技部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培育卓青、优青等国家人才13名,“三晋学者”等省级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学科梯队建设持续加强,一批优秀团队和人才脱颖而出。修订《“太行学者计划”实施办法》,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任务驱动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担纲挑梁。

  多年来,学校持续实施“优势学科攀升”“特色学科建设”“学位点质量保障”三大重点工程,统筹投入学科建设经费5432万元。推进学部制改革,集中力量支持跨学科重大平台建设,从根本上打破原有学院、学科、专业的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

  砥柱人间是此峰:科技报国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要求,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

  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学校始终坚持“两个面向、两个注重”的科研工作思路,大力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5年来,共获国家科研项目300余项,是“十二五”的1.5倍;科研经费累计23.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牵头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部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4项,与航天三院联合承担高速飞车重大科学装置研究。省部共建动态测试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获批正式运行,实现了国家平台的突破。获批建设高速飞车、半导体两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院士工作站3个,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发表《Nature》《Cell》子刊和ESI高被引论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1项、省部级科技奖35项。一批关键技术应用于“神舟”系列、“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学校参与了10个装备方队的15型装备研制工作,同时,学校的众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大武器型号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北斗”“复兴号”“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彰显了国防办学特色,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能力有新的提升。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顺利归来,中北大学再次实力护航。学校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多年来,学校坚持把军民融合作为引领内涵发展的学校战略,在国防军工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等方面业已形成显著优势。多项成果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智慧冬奥、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中北“智造”关键技术助力“嫦娥五号”完成使命并顺利“回家”。目前,学校拥有“十三五”国防重点学科5个,在地方共建高校中排名第一。国防创新计划重大专项立项数量和经费数额不断攀升。学校始终把军民融合成果转化作为服务地方、服务国防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成果转化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已遴选并积极推动40多项可产业化且前景广阔的军民融合成果就地转化,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特色之路。

  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积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形成问题导向、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强化服务国防、服务地方两翼齐飞,凸显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80个和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孵化基地,设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先进能源材料与系统研究院、特种金属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同时,积极落实推进“省校合作十二大基地建设”,制定《服务山西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在山西省5个市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31项成果在当地转化落地。依托学校建设的“山西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高端智库”获批省级重点智库。学校获批“山西省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基地”。成功举办校友科技成果转化暨入晋投资大会,引入汇川技术、上海影创等入晋投资。

  锚定目标攀高峰:创“双一流”

  展望新的征程,中北大学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全力冲刺办学综合实力百强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校、内涵发展、综合改革、两翼齐飞、国际化”五大战略,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改革,构建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努力成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流创新生态建设的硬核力量。

  学校党委书记沈兴全说:“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我们一定不负师生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创建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大学的宏伟实践中,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同向的磅礴力量,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方向不偏、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斗志不减,向着创建‘双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北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校长熊继军说:“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重大战略,内涵式发展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中北大学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省部共建和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山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程中,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关于支持中北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开放合作等方面协同发力,争取在未来10年内有2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争取实现‘百年百强’中北梦。”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80载栉风沐雨,80载春华秋实。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北大学砥砺奋斗的第81个年头,学校迎来了广阔的新发展空间。成绩是干出来的、发展是奋斗出来的、目标是拼搏实现的,中北大学将继续发扬“燕子垒窝”的恒劲、“磨杵成针”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北力量。

  (胡向明 胡慧萍 郭艳霞)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