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田间学院” 坚持游教乡村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拥有86年农职教底蕴,是重庆市现代农业特色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彰显“三农”担当,书写田间故事,自2019年成立重庆市首家“田间学院”以来,育训“三农”人才2.25万人,在三峡库区田间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兴办“田间学院” 游育“三乡人才”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国情农情市情,在人才培养端上改革,冲破校园围墙,走向田间乡村,星火式创建“田间学院”,实施“三乡人才”育训工程。
瞄准在乡人才游训,坚持农学结合,培育“新农民”。乡村特工队、技术专家团、科技特派员等167名教师,长期上山下乡,瞄准在乡人员,坚持送教进村入户,培育乡村“新农民”。编著三峡库区田间教材21本,创建“田间微课”,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方式,引领村民网络空间线上学、田间地头集中学、创业基地实践学,促进乡村生态种养、智慧加工、云上销售,培养新时代智慧农民。每年巡回式开展田间农技培训9800余人次。学校2020年获重庆市职业培训典型案例奖。
游说返乡人才创业,坚持三产融合,打造“新农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教师巡回劝说鼓励返乡人员填技术短板、补创业之“钙”。6300余人次师生在万州龙沙镇、白土镇和忠县新立镇等地,带领186名返乡农民工刨根“稻鱼共生”,指导239名返乡人员扎根养猪全流程研修,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三峡稻鱼米”“三峡职院稻田鱼”“微腊肉”等生态产品。12所“田间学院”嫁接乡村致富基因,传输智慧能量,为现代农业插上“数字”翅膀。“田间学院”分院长、大林村驻村干部扶永辉,每月实地指导大田生产,帮助12户老党员走上致富新“稻”路,实现全村520亩稻渔综合种养户“1带N”。2021年,重庆市《每日要情》报道了校地合作田间育人情况。
育训入乡人才扎根,坚持村校共生,建设“新农科”。学校坚持践行产教融合、村校共生,实施校园田园融合办学,以“孵化基地+上云下地”方式育训入乡人才。从数、志、智、情上践行“田间育人”。开设“三农”思政、生态种养等田间微课168门,传授手机“新农具”技艺,培育田间“新农科”人才。每年2300余名大学毕业生回到三峡库区,扎根乡村,书写“大田文章”。每年培训5200余名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合作社带头人、智慧农业带头人,让他们凭技术技能扎根乡村。
打造田间创客 开设游教课堂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打造田间创客中心,开设游教课堂,在乡村行走办学,为乡村注入“农活”新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坚持“田间120”游击式送教,村民呼叫,教授赶到。学校成立“田间120”急救中心,36名科技特派员和131名教师长期行走乡野,解村民田间急难,在田间书写“农活”故事。以田间“放鱼+授渔”形式,年均开设田间课堂260余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万亩以上。养猪“六字诀”和果树栽培“三字经”、“三峡农家”特色高效农业等,在“田间120”辐射区域广为流传。每年近千人次“田间应诊”,5200余人次农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农民工得到技能提升。
坚持“田间保姆”家访式传技,做给民看,带着民富。万州、巫溪、云阳等区县“田间学院”游教小分队争当“田保姆”“禽保姆”“果保姆”。队员们在创建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巡回式家访田访,及时解决技术难题,不仅手把手教村民学习现代智慧农业技术,而且鼓励村民实施“三变”改革,“赚了是你的,亏了是我的”,引领村民创办稻渔综合种养合作社29个、“青脆李”果业基地3个、电商平台1个,助力打造“腊肉人家”“稻香村”“花果山”等乡村旅游品牌7个,村民喜获田间效益,书写了“职教赋能+产教脱贫”的故事。
坚持“田间农博”问需式答题,碎片拾来,积智成才。100余名田间农博士长期“上云下地”,创办科教支撑的身边样板田,线上线下为村民解惑。村民点课求学,教师因需施教。近三年高职扩招的1280名乡村大学生,在家乡干中学、学中干,在“谷教授”“猪专家”“果博士”的“碎片式”指导下,示范引领带着村民干,在“实践锻炼+助农咨询”中积小成为大成。教师实现线上诊断、视频答疑、实地指导,村民实现家中上大学。2021年2月,“学习强国”平台报道了学校把大学办到“田间地头”的情况。
深耕田间地头 实现校地共生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游教队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产教融合”,实施田间教学革命,书写了“稻鱼双收”“腊肉革命”等田间故事。
师生共绘“稻渔盆景”。4800余人次的师生在白土镇大林村田间学院推行文化强村战略。2017年创建了250亩的“稻鱼共生”核心示范区,绘就“人田和美”“稻渔人家”等字样的彩色稻景观,用“字绘稻渔”营造村强民富的振兴生态,实现稻田产值翻番。这一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又在万州区增加4000亩,并在忠县、云阳、梁平等地推广应用31600余亩,成为三峡库区丘陵田园上的星火式“盆景”。
村校共造“产教腊肉”。巫溪县天元乡“田间学院”积极实施“村校共生”,创建产教融合基地,探索产教兴村。“田间学院”天元分院院长、驻村干部谭鹏昊带领54名“田间学院”的农民大学生,半农半读、半学半研,带动村民散养生猪5700余头,创建万春腊肉加工扶贫车间,与村民们一起实施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接二连三”融合教学,敦促穷山沟养猪业的“蝶变”,三年来销售额超1200万元,直接带动32户脱贫,被巫溪县认定为扶贫龙头企业,入选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书写了“10名教师与1块腊肉”的故事。2019年、2020年两年生产腊肉香肠制品53吨。“校联体”天元乡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奖。2021年6月,《焦点访谈》以“梦圆万春”为题,专题报道田间学院“产教腊肉”。
校企共筑“德艺双馨”。学校畜牧兽医“双高”专业群长期服务周边区县百万头生猪产业,牵头成立中国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与当地乡村龙头企业合作,创办12所“田间学院”。游教团队育训结合,上好学农爱农的田间思政课,破解大田生产的疑难杂症。用匠心培养三峡库区“德技兼修”全日制大专人才1.2万余名,投身38个文明乡村、智创小镇建设。2020年开州“田间学院”畜禽游医队带领160余人次师生驻扎麻柳乡13天,为村民治好病牛28头,挽回损失60万余元,得到乡干部赠送的“千里帮扶为百姓,德艺双馨传四方”锦旗。来自“田间学院”的赵丽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培训学员马刘洋带领乡亲养猪脱贫,2019年入选“重庆十大乡村领军人才”。“田间学院”教师2019年获“全国绿化奖章”“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2020年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
坚持游教乡村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推广“游教”经验,立足“三农”做大“田间学院”,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这盘大棋下活下好下生动。
“游创”新乡村,打造田间校园。专业带动乡村产业,把职业教育办到乡村田坎上,破解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做优“稻鱼共生”“腊肉新乡村”,打通乡村人才培育“最后一公里”。推行“现代学徒制”“1+X证书”,坚持校乡企联动,探索“游教专家+乡镇+合作社+农民+学生”产学研模式,实现一个专业带动一个乡村产业、一个田间学院带动一片乡村发展,打造产业新村、田间学院融合的“校联体”特色。
“游育”新农人,打造生态田园。村校深度合作,把职业教育办到农业命脉上,轮回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村校同创,促进校园与家园、教师与乡贤、学生与农民、教具与农具深度融合,打造三峡库区“村校共生”新版本。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重构,坚持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服务乡村生态产业。推广田间、车间、山间“流动育人”模式,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循环,轮训田间工匠,帮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探索乡村“绿色振兴”教育范式。
“游造”新业态,打造数字乡村。游送智慧教育资源,把职业教育办到农民心坎上,打造智慧农业新业态。实施农业智慧赋能工程,利用乡村“新基建”,推动数字化游训,创建田间达人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技能+智能”“双能”人才。推行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互动的“田间育人”模式,推动“5G+田间教学”“5G+VR/AR育人”场景应用,推动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广“天上飞、地上跑”的山地丘陵“智慧农机”“田间数字”综合应用,把乡村打造成村民的智慧校园和智慧家园。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章)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