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协同创新 培养集成电路工程技能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5-17  阅读:次   |
42.9K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集成电路的关键是人才,我国高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不超过2万,无法满足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匮乏已经成为集成电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微电子学院针对高职院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面临的“三不足”问题——企业协同育人动力不足、教师岗位技能教学胜任力不足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从协同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三方面创新突破,进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引领了集成电路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一、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产教科融合互促机制

  为打通教师成长、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就业、企业研发、学校社会服务之间的壁垒,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深信院深入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综合各方优势和利益诉求,探索了产教科融合互促的校企合作机制:教师“技术攻关”帮助解决合作企业技术难题,头部企业提供“教师工作站”帮助教师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教师“以研促教”提升岗位技能教学胜任力和企业项目转化教学案例能力,提高实践实训教学效果;受益学校“智力服务”,企业“物力支持”专业建设,捐赠生产性设备,共建与工作场景对接的实训平台,提供一线高水平工程师参与教学,形成“协同育人平台”,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真实岗位技术技能,批量培养创新型集成电路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为持续提升“产教科”融合互促机制的生命力,深信院构建了“行企资源投入、生产服务效益、技术服务能力、课程项目转化能力、教师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质量”六位一体的产教科融合互促的指标体系,通过细化分解,以“雷达图”方式动态监测协同育人成果。

  二、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打造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

  产业学院作为校企紧密对接、相互嵌入的利益共同体,正成为产教融合的新形态和新载体。深信院成立产业学院管委会和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产业学院章程》。联合深圳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深圳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市聚飞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了深信“芯火”产业学院。

  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建成了一个国家级别协同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协同育人新平台:国家“芯火”平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第三代半导体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了基于混合所有制的两个技术中心:“快封中心”和“智能芯片设计工程中心”。引入行业内龙头企业捐赠国产EDA软件、虚拟工艺仿真教学平台、国产测试机台等软硬件设备,解决了建设与岗位环境对接的实训室资金需求大的问题。以企业捐建设备为主,面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一线,建设了5个全链条实训平台。

  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产业学院运营,组织高水平师资参与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问题,吸引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开放技术中心的设备和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打样、方案设计和工程测试方案等服务,既满足企业的小批量试产、敏捷开发和快速上市的需求,又保障了产业学院可持续运营。

  三、依托特色产业学院,“以岗定标”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岗”定“标”,构建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芯火”产业学院,对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调研,获得芯片设计→验证→制造→封装→芯测试→应用的全链条的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专项技能要求。按照岗位职责→岗位能力→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定期邀请企业对关键岗位的专项技能需求进行商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总体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根据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根据岗位类别细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应用等多个专业核心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各4—5门核心课程,学生自主选择两个专业核心模块,强化岗位技能。

  以“技”建“课”,开发立体化项目化教学资源。依托“智能芯片设计工程中心”,校企联合研发集商用和教学一体化的“深信一号”SoC芯片,锤炼团队成员工程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依据SoC芯片设计到应用全流程,打造以芯片设计与验证、芯片封装与测试、芯片应用开发为方向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立体化项目化新技术课程与教材。根据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建设相应的项目包,构成集成电路教学资源项目库,使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接轨,并依托产业基地的工作场景和生产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解决高职院校IC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弱的普遍问题。

  四、以生为本个性成才,实施“联产承包”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依托“产教科融合互促”创新机制带来的良好校企合作局面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将“名师带徒”传承技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首创岗位技能“联产承包”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改革。依托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制定教学标准;实行常岗优酬制,引进高水平的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依据岗位类别技能要求,组建专兼结合的模块化微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企业工作站”,以专职教师轮岗下企业实践为抓手,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提升教师对接岗位能力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指导水平。在全方位协同教改基础上,围绕专业课程模块,采用“联产承包”方式,由专任教师承担系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师徒传授”为学生提供从进入专业方向到毕业就业全过程服务,课程教授内容精准对接岗位技能,授课方式精准模拟工作场景。“一包到底”帮助学生掌握岗位专业技能,以学生就业质量实施教师绩效考评,强化教育初心,激励教师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入校既定专业方向和齐步走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与创新创业的需要。为此深信院微电子学院在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了分层分类的项目库平台。专业群内设置了多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实施“项目贯穿、分层递进”教学组织形式,自选专业方向实现分类培养,中高级职业证书进课程实现分级培养,专业拓展模块满足专业深造、高薪就业或自主创业个性化成才选课需求。

  五、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工匠精神。从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史、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工程和产业先进人物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植入为突破“卡脖子”技术贡献力量的精神种子,鼓励学生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从事IC行业。推行课程思政在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全覆盖,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育工匠精神。

  培养创新素养,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在持续的项目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拓展模块学习,提升学生技术视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设学生科技社团,如智能硬件俱乐部,丰富学生工程实践,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各级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辅导学生参加“双创”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六、依托高端平台,引领示范集成电路职业教育大发展

  经过近10年的探索、创新与实践,产教科融合互促育人模式改革成效显现: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入选了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微电子技术专业获得了省级教学团队;建成了省级一类品牌专业及“双高”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1个。组建国家级别基地2个、省级基地1个、教育部门平台1个、广东省平台1个、龙岗区重点实验室1个,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技术开发项目30余项,到账经费超过1000万元。校企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余个,企业捐赠软件、设备价值超过1300万元。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其中一名专任教师主持科研课题20项,发表论文近100篇,申请专利30件,助力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获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专任教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凭借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林某携团队自主研发产品代表学校参加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博览会(高交会)并荣获优秀产品奖,大学期间创新创业并入驻创业园,与团队成立深圳市东云音频科技有限公司。

  产教科融合互促育人模式已经上升为深信院全校47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全校联合领军企业共建了10个产教科融合互促的特色产业学院,辐射国内所有开设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22所职业院校与韩国、巴西等14个国家和地区。深信院牵头成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通过举办多期微电子职业教育全国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论坛等活动,培训师资近千人次,有力推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了高职院校开设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或课程模块,获得了广泛赞誉。在世界技能组织及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国际培训中心光电技术分中心落户深信院,对标国际行业发展与专业标准,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的技术技能提升。已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举办多次国际培训,持续输出“深信特色”国际影响力。

  下一阶段,深信院将发挥深圳“双区叠加”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动集成电路产业与微电子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服务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战略,为破解人才培养的“卡脖子”问题持续贡献力量。

  (丘聪 李世国 许志良)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