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建立校地联动“一站式”就业工作体系—— 校地齐协力 “靶向”促就业
■关注大学生就业·高校行动
“我们下午还要去海信集团商讨新的合作对接。”近日,正准备前往企业商谈合作的青岛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张燕向记者介绍,目前青岛大学有800多名校友在海信集团工作,双方开展的“海信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获批教育部首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两项,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有机联动。
在青岛大学,这样的校企联动、校地互动合作,每学期都不断得到新的巩固和拓展。近年来,该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2.74%,其中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4.08%,连续六年保持增长。
“工作站”串起校地联动就业体系
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2019级控制工程硕士生卢行远,2021年10月通过校企联合招聘会,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三方签约,今年4月正式成功网签。“能如愿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我和家里人都非常开心,以后就在青岛工作安家了。”卢行远说。
“我们以入选教育部全国百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工作为契机,充分发挥青岛市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推动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青岛大学副校长刘彩云说。
青岛大学学生就业中心主任朱青文介绍,2016年学校与青岛市政府共建全市首个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站,校地联动共建就业育人大格局进入新阶段。
在推动学生就业工作探索实践中,工作站建立了“一站式”就业工作体系。工作站涵盖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职协三级组织体系,开辟就业传媒服务、校园招聘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等5个服务窗口,发挥政策宣传“广播站”、信息采集“数据库”、岗位配置“云平台”、培训指导“提升营”、专场招聘“会务组”、赛事活动“助推器”、靶向服务“直通车”7项职能作用,形成校地联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三平台”构筑校地协同枢纽阵地
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港口城市。青岛大学紧紧抓住这一地缘优势,强化校地联动,精心构筑“三平台”校地协同枢纽阵地,全方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我们针对实际情况,重点搭建了三大平台。”青岛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解涛介绍,一是搭建“专业调整服务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无缝对接;二是搭建“市场双选服务平台”,推动校园招聘品牌化;三是搭建“双百基地”服务平台,推动学生就业多元化。
围绕社会发展新趋势和创新城市发展,青岛大学优化102个专业设置,推进11个重点专业建设,培育5个新兴专业,开设6个实验创新班,实行校地共同培养,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同时,工作站与200余家百家优质就业基地和百家创新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双百基地”服务平台。
“很高兴毕业能留在青岛工作,我很喜欢这里。”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018级日语专业本科生梁智官,2021年11月就通过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签约青岛海尔集团。
青岛大学每年举办省级、市级大型招聘会5场,各类专场招聘会500余场,提供岗位7万余个,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近5年来,该校毕业生留鲁率达80%以上,留青率达60%以上。
“一对一”推动校地互通靶向就业
日前,青岛大学举办了医学医药类专场招聘会暨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交流座谈会。这是该校“一对一”就业工程中“一院对一业”的具体活动之一,51家驻青、区市卫生健康医疗机构现场参会。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走访了参加此次招聘会的51家用人单位,并在座谈会上与用人单位负责人深度交流,洽谈岗位需求对接、教育实习培训等合作。
“我们的‘一对一’工程,从新生入校就开始了,一直到毕业后的就业跟踪。”青岛大学副校长姜宏告诉记者,大一新生入校后,学校专业生涯教师团队就开始向他们普及职业规划知识。
该校还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特殊群体毕业生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实施“一对一”专项帮扶计划,切实提供“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一次就业创业推荐”“四个一”服务。近3年为1300余人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共91.36万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特殊群体帮扶对象全部实现就业。
在谈到未来学生就业工作时,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表示:“我们将继续着眼于校地联动就业育人大格局,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