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盲盒热带来的家庭教育“盲区”
8岁的小侄女特别喜欢来我家玩,因为我家对她有一个最大吸引力,就是小区门口的超市可以买盲盒。每次来我家,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说服我带她去超市,然后直奔盲盒区。四五岁时,她喜欢买的是零食盲盒,尤其喜爱巧克力扭蛋。每个巧克力盲盒打开后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小块巧克力,另一部分是一些小塑料片和一张小图纸。吸引她的不是巧克力,而是花花绿绿的塑料片和图纸。她很快就把塑料片拼成一个小玩具,这个盲盒在几分钟时间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现在,小侄女又迷恋上了文具盲盒,打开后里面往往有一支笔、一个小记事贴或1块橡皮等,家里由此多了很多质量较差、重复购买的文具。这样的情形,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甚至为此有点儿苦不堪言。
关注盲盒热背后的心理因素
盲盒是当代年轻人非常热衷的一种新型消费行为与文化。这几年来,随着盲盒经济的发展,很多未成年消费者也成为盲盒爱好者,热衷于购买、收集与交换盲盒。一些未成年人甚至对盲盒消费有点儿上瘾,让家长不知如何应对。
要对盲盒热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家长首先要了解盲盒以及盲盒热背后的心理因素。盲盒源自日本,商场把不好卖的商品混搭装在盒子里售卖,因为盒子里商品的不确定性,吸引了很多顾客的好奇心。这种销售方式逐渐演变为今天流行的盲盒经济。未成年人喜欢盲盒,也是由于盲盒能满足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满足好奇心。未成年人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盲盒的不确定性特征正好符合未成年人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心理。每次盲盒消费都是在打开一个“不确定性”,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惊喜。这种新奇感、神秘感是吸引未成年人的重要心理因素。
满足认同感。未成年人对自我的认知很多时候源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往往很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认可。盲盒在同龄人中流行,如同网络游戏一样逐渐成为同伴认同的“介质”。“别人没有的盲盒我有,别人有的盲盒我的更独特”,未成年人正是在这样的比较心理中寻求同伴的认同和成就感。
满足悦己性。年轻人喜欢潮流文化,很多盲盒产品颜值高有创意,手办、二次元、动漫、游戏等形式紧扣青少年的喜好与需求。他们在购买、收集、交换盲盒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青少年更重视自我,有时的消费目的只是为了减压或让自己高兴。他们在购买盲盒时更多在乎的不是实用性,而是拆开时的惊喜、没抽中隐藏款的遗憾以及对下一次的期待。
由此可见,盲盒热的兴起有其内在原因。当孩子买盲盒时,家长不要生气唠叨或者暴跳如雷,要看到其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再想办法正确地引导孩子。
警惕盲盒热带来的隐患
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盲盒热带来的隐患,不要使之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和家庭教育中的盲区。
安全隐患。有些企业利用盲盒热的内在机制,把劣质产品做成盲盒进行销售。这些盲盒价格便宜,有的只有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容易吸引中小学生购买。然而产品质量往往很差,甚至含有染色素、重金属等,内含的小零件还可能使低龄孩子误食误吸或造成意外伤害。
消费隐患。有些未成年人缺乏合理的金钱观念与消费意识,五花八门的盲盒让他们欲罢不能,在买买买中易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甚至为了买盲盒和家长撒谎要钱、偷拿父母的钱或跟朋友借钱等,也有的孩子形成了攀比心理,别人有的隐藏款都想得到,自己没有的款式总想收集齐全。
社交隐患。盲盒消费也具有社交功能,趣味相投的青少年因为相同类型或款式的盲盒而产生新的社交圈,与网友的性质类似,盲盒圈子出现了所谓的“盒友”。这些圈子跨越了地缘与亲缘,以趣缘作为社交基础,延伸了未成年人的社交圈,也给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带来社交隐患,比如遭遇骗子或个人信息泄露等。
维权隐患。盲盒上的产品信息往往标注不全或模糊不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维权非常困难。由于一些盲盒价格便宜,很多家长也懒得维权。另外,未成年人如果头脑发热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购买盲盒产品,家长想要追回损失更加困难。
思想隐患。购买盲盒既是消费行为也是文化行为,过度沉浸其中易形成炫耀、攀比、赌博、上瘾的思想观念。而且盲盒类型也在不断扩展,从食品、玩具、图书到化妆品、宠物、游戏卡等,也给未成年人保护带来隐患。
合理引导孩子的盲盒热行为
很多家长苦恼不堪,不知道怎样管理孩子的消费行为才能更有效。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更好地引导孩子的盲盒热行为。
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家长若发现孩子买盲盒上瘾,先不要轻易动气,而是通过沟通、观察、陪伴等方式了解孩子的主要需求。这种行为或许是孩子生活中存在某种问题或困扰的信号,如课余生活枯燥单一、缺少伙伴或认同感等。
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盲盒经济容易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与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弱有密切关系。家庭如果能注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习惯,会有利于未成年人理智对待盲盒热。
丰富孩子的闲暇生活。有些孩子课余生活单一,平时除了写作业就是上课,兴趣爱好和旺盛精力没有释放或满足的空间。上网玩游戏、买盲盒成为未成年人获得安慰与减压的途径。家庭要注意丰富孩子的闲暇生活,使他们通过有益的活动来释放能量,获得成就感。
家庭教育巧用盲盒心理。家长不妨把盲盒原理引入家庭教育中。例如,可以把孩子阅读的书、背诵的单词、喜欢的零食、应做的家务清单等用盲盒的形式加以“包装”,引发孩子的阅读、学习、劳动兴趣等,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制盲盒,把自己的需求通过盲盒形式向家长表达出来。
(作者孙宏艳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