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创建地质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虚实融合重实践 追求卓越贵创新 ——成都理工大学创建地质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迄今已有66年的办学历史,其地质工程专业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水电能源发展战略、交通运输规划等一大批国家项目的推进,对高层次地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求,2007年,成都理工大学开始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逐步探索创建了“虚实融合、师生研学”地质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强有力地支持了“科教融合、两重两强,地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
层阶培养
创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课堂从线下转到了线上。面对悉数关闭的实验室,如何做实验成了难题。成都理工大学启动了包括地质与岩土工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在内的“填实·地拟·人合”地矿资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完课的学生都直呼过瘾。这要归功于“虚实融合、师生研学”地质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该模式以地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建设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层次”的虚实融合实践教学资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实行导师制,形成师生研学共同体,创新了师生研学“三途径”,即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课程实验、导师制下学生自主钻研科研实践和师生共同研发非标准仪器设备。
学校建成了以地质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载体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以峨眉、马角坝等国家野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平台。依托这些平台,学校根据地质工程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进行一体化设置,并形成制度,加大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开放实验、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向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实现了“低年级本科生(基础实践技能)—高年级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阶贯通式培养。
虚实融合
打造实践教学新平台
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基于线上线下混合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库,建设了89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地质钻探虚拟实验项目23项,基于模拟的物理仿真16项和数值仿真实验项目26项,岩土力学与工程力学虚拟实验项目24项。虚拟仿真项目与工程地质勘察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等课程的115项实体实验项目实现了有机融合。
依据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个性化创新性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性实验包括实体44项、虚拟仿真15项;综合性实验包括实体54项、虚拟仿真59项,其中虚实融合28项;个性化创新性实验包括实体17项、虚拟仿真15项,其中虚实融合8项。3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别和省级。制定了科研成果向实验实践教学转化的激励办法,鼓励师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实验仪器、实验项目、教学案例,鼓励教师将新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建设一流课程。
学校成立了成理环工校友产学研联盟,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以与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共建的“国家地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代表的联合实习实训基地28个,把技术前沿成果有机嵌入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课程实验实习、课程(项目)设计、科技立项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综合性学科/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地质工程虚实融合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思政同行
探究实践教学新理念
党建引领,构建思政融入实践的育人方法。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国家需求与历史责任、艰苦条件与拼搏精神、职业规范与工程伦理等内容,使实践与思政同向同行、立德树人。
普通实验项目教学注入与实验相关的人文和科学思维,特色实验项目教学使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现“实验项项有思政”;地质工程国家教学团队(2018年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以身立教,成立“党员先锋队”,积极参加四川长宁“6·17”地震科研防灾指导等百余次减灾防灾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学生科技立项团队建设创新班党支部,在野外实习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实践过程引入爱国情怀,宣讲张倬元等地质科学家的精神,引导学生艰苦奋斗,实现“实践处处为育人”。
学院党委2016年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7年被四川省表彰为“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灾先进党组织,2018年获“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5年来,地质工程专业在校本科及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3项、铜奖3项,“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各2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26人次。
“三化”革新
重构实践教学新方法
设立学院导师制,按照教师课题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结合学生专业兴趣,双向选择形成“师生研学共同体”。在课堂内,将教师演示为主的被动模式转变为学生探索、设计、动手、评估为主的主动模式;在课堂外,建设以科研和竞赛为载体、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践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师生研学共同体将新成果转化为实验设备,研发非标准设备32类128台(套),实现标准设备功能开发36项,研发的仪器设备被香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引进使用。
通过实习项目化、实践案例化、评价多元化等改革,学生应对复杂地质工程难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由杨致远、王栋等16位企业专家兼职任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地质工程国家教学团队,通过制定产学研联盟章程,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督、评价和保障体系。探索案例化、项目化等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如将国家专利金奖“注浆扩散测试装置”及成功修复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火花海等成果,转化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重要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在“综合工程地质实习”中,实行“A区9号楼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动手完成勘察方案设计、参数获取、工程评价和报告编写汇报等全过程,教学过程由演示教学为主向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转变。通过虚实融合,完善实验预习(10%)、虚实实验设计操作(30%)、实验展示汇报(10%)、总结报告及反馈(50%)的全过程评价机制。
“虚实融合、师生研学”地质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获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十余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在全国地质工程专业中率先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同时,该模式和优质资源在全国推广,引领了地质工程卓越人才培养。
(蔡国军 李天斌 孟陆波)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