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内涵式发展 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6-30  阅读:次   |
42.9K

  2022年,青岛理工大学在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捷报频传,师生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屡获大奖: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8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连续两年进入全球教育机构国际专利申请排名前50、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1人获第十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入选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个项目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学生在2022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特等奖1项、特等奖提名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43项。

  作为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这一目标,锚定“十四五”规划和“双高”建设两大任务,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标志性学科及科技创新成果、高水平人才队伍精准引育和内部治理效能提升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实现学校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科学布局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建设在稳步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统领意义。青岛理工大学召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及“双高”建设启动大会,出台《青岛理工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步伐,推动专业结构向高质量转变。

  学校以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为抓手,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基础学科培育计划、“优势学科+”计划,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海洋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新城建”为导向,围绕智能、绿色两大主题,做强“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两大特色学科群,自主设置“智能建造与运维”“空间装备与监测技术”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交叉学科,突出环境能源、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控操作、城市信息模型等学科方向特色,加快推动相关学科领域方向实现“三个走在前”。进一步凝练学科优势与特色,科学制定学位点建设规划,加强分类培养,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保持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同时,瞄准社会需求,积极创造条件为开设新专业做好准备。

  2021年,新增土木水利专业博士点,填补了省内该领域专业博士点的空白;新增一级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点5个;土木工程学科完成省一流学科验收;ESI工程学学科持续保持全球1%;新增“供应链管理”等4个新工科专业、新文科专业。

  截至目前,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20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山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引育并举

  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要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就要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改革实施了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礼贤学者”支持计划、博士后管理办法、外聘教授聘任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办法等制度,初步建立师资博士后模式,用好学校博士后流动站资源,健全青年教师选聘和人才储备机制,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注入源头活水。

  学校围绕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科研领域,集聚学科资源,重点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育,着力构建形成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高端人才金字塔结构,让学科成为培养、吸引、造就高素质学术人才的舞台。在人才培育方面,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校先后引育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和工程院外籍院士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余人,省级人才团队30余支,优秀博士师资450余人,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其中,2021年,学校引育省部级及以上人才9人;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项,培育“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省高校青年“人才计划”创新团队9支;机械工程学科教授李长河和土木工程学科教授张春巍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创新引领

  充沛内涵发展动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学校紧扣3个“第一”,将高水平创新作为着力点,增强发展内驱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标杆工程,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山东省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发挥学校在工程建设与安全、航天测控、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特色,实施科研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人才团队、基地平台、科研项目、重大成果”联系贯通的科研组织模式,推行“平台—团队—任务—资源—成效”一体化科研服务管理创新。陆续出台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奖励与创新成果培育政策,培育和激励有实力的团队聚焦山东省科技创新“走在前”的重大科技问题聚力创新,形成突出成果。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围绕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生态环境与新能源、新城建与智慧城市等学科领域,加大平台建设资源投入与考核力度,努力承担更多能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大项目,成为这些领域的科研创新高地。

  2021年,学校新增1个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获批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获国家科研项目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授奖8项,其中第一单位6项,位列省属高校第二;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山东省专利部门专利转化试点单位,2项专利转化交易额突破百万元。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多元赋能

  着力提升育人质量

  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现实和时代课题。学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终极目标,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教育各环节,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逐步形成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学校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五育并举”,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全面推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文件,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着力增强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021年,学校新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推荐15门课程参评国家一流课程,获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10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

  学校主动适应行业领域变化,探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建设基础良好的学院探索专业顶级课程建设,构建从单门课程、课程群到毕业设计的完整教学体系,并根据专业特征,在新工科专业中探索多学院联合教学、联合毕业设计训练模式,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落实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产业需求导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协同育人、国际化联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一核心三辅助”学分制等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学校出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细则,加快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台美育、劳育、体育实施方案,加强“一个中心、六个平台”建设,建立了以学生素质评价为主的学生成长目标引导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中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人数连年攀升,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招生最低分位次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5位;学生就业率继续保持省内前列;学生获批国创项目116项、省级项目271项;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1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等称号,形成了“理工大讲堂”“国旗下的成长”“唱响理工声音”等系列文化品牌。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重任在肩,只争朝夕。站在新起点上,青岛理工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锚定“十四五”规划和“双高”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聚焦内涵建设,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状态向着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用实际行动续写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曹玉洁 王明慧)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