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加快“专创融合”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08-27  阅读:次   |
42.9K

  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在天津大学召开,会上国家教育部门依托天津大学成立的“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天津大学抓住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机遇,推动“专创融合”发展,开设包括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合成生物学等在内的新工科专业,不断用新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

  依托重点科研项目

  搭建人才培育平台

  长期以来,天津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天津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布局,建设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专业,依托各专业培养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为人才成长提供磨炼自我的平台,为天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天津大学发挥自身学科方面专家教授人才优势,抓住加快专业建设、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该项目是中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一系列科研机构,将新引进的人才进行岗位历练,助力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天津大学深刻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对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组织实施了新工科“天大方案”,围绕产业急需、“卡脖子”技术攻关、产业链薄弱环节等,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卓越工程师,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还积极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天津市及滨海新区的企事业单位培养了MBA、工程硕士等管理和技术人才4700余名,博士研究生280余名;选派百余名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服务,扶持企业突破技术难关,为区域发展贡献天大力量。

  抓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打造“专创融合”支撑体系

  天津大学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突出实践教学,实行“创业弹性学籍”制,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可获得实践学分。天津大学成立了宣怀学院,探索创新创业学历教育,设立创业方向专业硕士和工程博士点,鼓励有创业潜力的学生选修创业方向辅修学位。天津大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为创业学生配备实践导师,实现创意、服务、实训的全过程对接,整合了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等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天津大学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出台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出“产业+教学+竞赛”的新模式。其中由在校本硕博创办的云遥宇航、贝安居、三生万木等公司已成功创业,年销售额均突破百万元。在“互联网+”大赛已连续4年斩获大赛金奖,累计获得5金8银12铜,获奖涵盖主赛道、国际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天津大学精心打造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不断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建立了整套运行机制和保障政策,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组建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技术—需求”数据库。在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经济圈等区域和华为等重点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院士工作室。天津大学积极对外开展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与南开区、津南区政府部门联合共建天津大学科技园。截至目前,天津大学科技园实际入驻企业共36家,科技企业28家,科技服务企业8家。

  抓好创业空间打造

  建设专业孵化机制

  天津大学主动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整合学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创业的优势资源,打造“众创空间”。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对接“国家深海战略”建设“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天津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与空间方面的优势,聚集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力量,为创业师生和广大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形成流动、开放、竞争的创新工场,建成有学校特色的“众创空间”。

  天津大学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形成“需求—平台—服务—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大学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建立政府部门、大学、社会共同支持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新模式,助力人才质量提升。

  (秦俊男 刘俊颖)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