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 发挥课程优势 创新课程思政
高校英语课程兼具知识传授功能和人文精神要义,是高校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与道德品质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英语育人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北部湾大学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注重发挥英语课程优势,凝聚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思想共识,通过技艺切磋增强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实现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达成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凝聚思想共识,开创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新局面
学院与时俱进,深入研学教育部门课程思政建设最新要求,充分考量自身教育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区教育部门工作要点,坚持统筹英语教学合力,强化思想引领,开创学院课程思政新局面。
学院注重课程思政思想引领,凝聚英语教师共识,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一是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文件和思想精神内涵,领会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意义和要求;二是鼓励全院教师进行思政进课堂的探索,打造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三是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利用学院官网为思政教育宣传造势,占领抖音、B站等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和完善微信公众号;四是依托党支部共建活动启迪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学院组织党支部教师到广西教育学院开展共建活动,英语教师认真学习张黎生教授关于课程思政融合的网络教学,并展开充分讨论,更新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积累了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为教师研修、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学院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重点研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为学院英语课程思政融合积累了经验。此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深挖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专业知识讲解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展现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采,通过教学竞赛,开阔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视野,促进了英语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磨炼课程思政技艺,赋能英语课程思政实践
英语教师必须在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不断磨炼教学技艺,才能更好地赋能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突出和实现英语教学的人文关怀。
首先,学院定期组织全体教师举行沙龙活动。开展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的沙龙活动,邀请参加课程思政建设研修班的教师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分享成功融合经验,拓展融合思路。沙龙活动也促使学院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其次,学院重视青年教师成长,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院组织开展教学诊断工作暨北部湾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由学院督导、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教学团队负责人担任青年教师教学诊断专家,每一名教师在活动之后都会收到关于教学设计撰写、课堂流程和步骤、教学活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教学诊断反馈及授课录像,以便后期进行观摩、分析与调整,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技巧与能力。
最后,以课程思政公开课引发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思考。学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开展听评课活动,其中,教师罗英芳就“大学英语(四)”课程内容上了一堂课程思政公开课。课上,深度挖掘单元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浅出地从修辞手法解析、谚语翻译与理解、文本分析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公开课为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通过交流与学习,英语教师明确了如何借助自身教育内容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成果导向系统改革,反思英语课程思政融合
学院遵循“成果导向、系统改革”指导思想,以教育评价和教育效果反向推动课程思政融合。反思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
一方面,学院专业建设以地方性、国际化、海洋性为特色,在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成果等方面着重分析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深刻探讨并提出改进措施,要求学院教师提升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向标准看齐,向优秀课程思政建设高校看齐,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学院将英语人才培养与国际、国内英语人才需要接轨,适时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与社会属性积累程度,以“变应万变”,打造更多优质英语“金课”,以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成效调整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从下至上构建综合思政育人新模式。此外,外语教学团队负责人定期召集本组成员对团队负责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等成功经验进行交流研讨,反思不足,优化改进。(刘卫玲)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