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协同 专创融合 ——大连交通大学探索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一流人才培养新路径
大连交通大学作为东北地区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始终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学校坚持“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国制造2025”“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端人才的需求,坚持轨道交通特色化办学,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一流人才。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一流人才培养为主线,以“产教协同、专创融合”理念为基石,形成了车辆工程等8个专业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一流专业群,围绕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国内首个“全覆盖、一站式”轨道交通综合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实施模块化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成长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深入实施产教协同,牵头成立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中车学院”等联合培养平台,实行一流人才定制化培养;注重专创深度融合,建立“四融合、三驱动、一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以机器人为载体、课赛结合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强基础、重实践,构建一流人才培养特色体系
1.形成“双频共振”,重构轨道交通一流人才培养机制
调高一流本科教育主频率。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构建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交通运输、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8个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一流专业群。围绕“新时代高教40条”、工程教育认证和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体系。建立校、院、企三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施教师教学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立项建设特色一流专业课程。
切入行业产业发展主频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车辆动力学基础”等36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课程,同时建设25门基于实际项目任务的虚拟仿真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建立了200人的企业导师信息库和毕业设计选题库,开展综合性实操训练,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2.强化工程实践,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和一站式大平台
围绕综合素质、学科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素养、跨学科复合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融合原有的专业实践、工程训练等课程,设置了从大一到大四“全学程、一贯制”的工程实践课程,构建了实践教学新模式。
依托轨道交通实验实训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了集车辆设计和运维、牵引供电与信号、运输与安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施工、轨道装备智能制造与创新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模块化、一站式“全轨道”教学平台,承载新型教学工作。平台现有的105个课程模块以多学科交叉、创新设计型教学项目为主,实现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搭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3.深化产教协同,依托校企联盟开展人才定制化培养
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背景优势,构建将一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创新需求有效融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人才培养与岗位培训有效对接,有效推进教育资源与生产资源互通共享、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交流互聘、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共同合作的人才定制化培养机制。在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的带动下,学校与中国中车、中国中铁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车学院”“中国中铁国际工程班”等一系列人才联合培养共同体,“定制”培养了近千名适应产业发展创新需求的一流人才。
4.注重“专创融合”,打造轨道交通创新型人才育人特色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四三一”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即: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启航教育+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服务教育”“四融合”课程体系,打造“驱动学校特色创业、驱动创新成果转化、驱动就业服务平台”“三驱动”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平铺惠及所有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纵向突出创新创业成果间的平衡,打造职业生涯/启航/创新创业一体化讲座、“致良知”“双创”大讲堂、“老校长英才工程”等特色品牌活动。
结合轨道交通特色人才培养,成立25个专创融合实践工作室,通过建立学科交叉化、专业特长化的选拔机制,构建课程定制、考核趣味、项目引导的培养机制,成功探索出课赛结合的育人方式,并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团队连续五年获得全国一等奖,两次获得北方赛区冠军,以及全国亚军和季军(特等奖)等数十项国家荣誉。
重内涵、提质量,一流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质量工程建设特色突出
学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中,4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校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获批1个国家实验教学中心和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轨道车辆虚拟样机技术教师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中有6人获省教学名师称号,主持省教改项目39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26篇,出版教材36部。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紧扣轨道交通特色化办学方向,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推动了学校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2.一流人才培养成果喜人
近年来,学生发表SCI及各类论文282篇,申请专利39项。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团队5年来共获得30余项国家、省级奖项,该团队至今已有35名毕业生被保送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
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为己任,多年来培养了众多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骨干。以中车集团为例,领导班子成员中有4名毕业于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有850余名毕业于学校,占比15%;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有70余名毕业于学校,占比10%。学校被誉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
3.办学声誉受到广泛认可
学校通过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召开各种学术会议、论坛等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交流,大力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和成果。举办“第三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层论坛”和“第七届欧亚地区交通大学校长论坛暨学术研讨会”,承办“全国高校仪器类专业教学研讨会”“第五届全国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五届交通运输工程国际学术会议”等,在学界和业界产生强烈反响,学校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学校连续3年承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大连市主会场活动,累计举办活动70多场(次),超过5万人次参与,覆盖20万人,为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搭建了全方位服务平台。各类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中新网、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
交大学子在轨道交通行业各领域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奉献精神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多家主流媒体连续发文报道学校多年来人才培养工作凝练的“大铁精神”,同时被收录在《辉煌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行业先锋”栏目中,彰显了学校的铁路情怀和服务轨道交通的使命传承。
(阙澄宇)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