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培养体育综合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探索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站在培养体育综合人才的高度,统筹设计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向同行,将课程设计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相结合,借助于体育课程的优化,既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着力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提高学生幸福指数。课题“理工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效果分析——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获2020年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学资助(10912-JXGG2020-01818)。
挖掘丰富多彩的体育资源,积极推进课程思政
成都理工大学教师注重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抓好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武术课教学时,并不急于进行武术动作、技巧、套路的讲解,而是把“习武先习德”的理念教授给每个学生,突出武术的强身健体作用。在首节课上,教师首先讲解抱拳礼、鞠躬礼等武术礼仪知识。“所有的体育课程都是按照学体先学德的要求,我们不单进行技巧的学习,”体育教师说,“还将‘德’的要素融入教学,让学生从基础阶段就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修养标准。”在体育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方面,成都理工大学将立德树人任务贯穿整个过程,组织动员全体教师开展大讨论、大研讨,深挖体育课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学校推出的“大学体育”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体育知识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学习体育课程、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在排球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女排专题教育片,鼓舞学生学习女排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足球课堂上,教师将足球规则的学习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严格遵规守矩的意识,强化学生的自觉性和规矩意识。类似的场景在成都理工大学体育课上随处可见,思政教学已经深深融入体育教学。成都理工大学还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学校食堂电视观看北京冬奥会,冰上运动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在体育课上,教师讲解了冬奥会相关知识,特别是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冰上运动的巨大魅力,同时将爱国情怀植根心中。
抓好体育兴趣养成,引领培养专业人才
在体育专业课程中,如何促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到“主动性学习”,是体育专业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发挥体育学院专业优势,鼓励师生参与新兴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训练,攀岩、软式曲棍球、“铁人三项”等一些以往课程很少涉及的项目被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全新的体育项目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兴趣对体育项目的推广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发现,全场式教学和比赛对学生体能要求很高,而半场式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可以充分节省学生体能,实现高效率教学。于是,体育教师借鉴街头篮球模式,通过游戏形式讲解足球知识,解读进攻防守战术,随后进行演练,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全新的方式也大受学生欢迎。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校还努力帮助学生掌握不少于1门基本技术。成都理工大学在开设“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同时,还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将体育贯穿整个大学时期。
拓展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全员参与运动氛围
为了引导学生用好网络学习工具,参与现实学习,成都理工大学将体育当作一项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互联网+体育”模式,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学习体育知识,大大缩短体育知识学习时间,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育不仅限于课堂,”体育教师说,“我们还通过比赛、社团、文化节等类型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开辟了体育学习的第二课堂。”全校运动会、各类杯赛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成都理工大学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实现了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为了充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成都理工大学还注重进行体育项目的调整设置,校运动会上除了传统的田径项目,还根据学生的关注度,设置了健身操、啦啦操等项目,趣味运动的引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运动场看台上观众满满当当,学生们纷纷为自己的队伍呐喊助威。学校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将“成理体育人、体育文化人、文化健康人”的培养目标深深植根于教学全过程,在优化课程设计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本领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个人体质、修养的显著提升,有效助力学校人才培养。(王如镇)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