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 加强传统体育工作 育“文化健康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2-12-27  阅读:次   |
42.9K

  充分发挥高校传统体育的价值功能,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十分必要。

  创建于1956年的广州体育学院,是华南地区独立建制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高等学府,为广东省体育领域输送了70%以上的研究生和50%以上的本科生。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大学功能,扛起新时代育人担当,加强传统体育工作,构建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模式,培育“文化健康人”。

  正确认识体育育人价值,夯实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基石

  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科学提升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正确认识体育育人价值,加快体育教育教学课改步伐,夯实了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的基石。

  学校及时开展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紧扣社会、专业及学生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理念、定位、目标及成效的科学统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挖掘“容国团精神”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定期开展“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形成“思政+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特色,将爱国主义情怀、拼搏斗志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主动承办以“青少年体能训练—科技赋能与健康促进”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体能高峰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青少年体能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教练作专家主题报告,科学呈现国内青少年体能训练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打造以“健康第一、科学运动”为理念的“运动健康生物化学”课程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科学填补了我国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以及特殊教育等专业运动健康相关课程的空白。配合课程还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站,定期开展创新实验交流报告会和学习心得汇报。

  全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创新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模式

  “健康中国”是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梦想的重要战略,是“大健康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构建基于大健康战略模式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健康育人作用,能够促进健康全覆盖目标的更快实现。学校针对高校体育发展现状,科学创新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自觉性,全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

  学校邀请著名短跑教练袁国强到校授课,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讲座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高度重视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选派优秀主任、教授、博士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充分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强化了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

  致力于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体育教育发展中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鼓励师生承担各级各类教学与科研课题,利用科研成果推动专业建设发展,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担当。

  体育赛事既是对体能和技能的考验,也是对毅力和意志的淬炼。以校运动会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为抓手,激励师生把赛场上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作风与精神发扬下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着力打造华南体育教育高地,激发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力量

  学校着力打造“体育+”品牌,加强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医学的协同并进,激发了民族精神与健康教学的磅礴力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贡献“广体智慧”。

  积极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武术表演专业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战场,坚守中华武术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武术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自导自演融合武术与歌舞等多种元素的红色舞台剧《风起蔗林》,尽抒热血豪情,赓续红色血脉。

  联合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共同组成“融合啦啦操队(TCP)”参加“2020—2021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用实际行动向来自全国的啦啦操运动员展示了超越自我、敬畏生命的奋斗精神,用残障身躯绽放出绚丽的啦啦操之花。

  精准、务实地制定体育浸润行动计划,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体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为清远市提供持续、定向的帮扶和志愿服务,推动乡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日常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补充乡村体育教育短板,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育新局面提供示范引领。(陈晓丹)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