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育融通 学用结合 ——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商务、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在学校“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政策指引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遵循“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尚德重技、社会服务、特色发展”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协作和实践能力这一主题,通过实施顶层设计组织引领以及将专业学科建设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实践,抓好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形成“围绕一个主题、抓好两个层面、突破三个类别、做到四个覆盖”的计信院科技竞赛管理运作模式和创新融合产学研用协同思路的育人模式。“以用带学、以赛促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突出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特色,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具有良好的农科专业素养、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三农”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顶层设计的组织引领
结合学院实际,研究提高竞赛获奖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先中的占比,逐渐形成一套有学院特色的奖励激励政策。如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重大荣誉的评比与科技竞赛挂钩,凸显竞赛的重要性;教学改革方面,把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育教学目标,把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课程纳入综合培养方案,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第二课堂迈向第一课堂。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本科生一入学就能参加导师的科研组,有利于学生较早地进入教师的研究领域,为参加科技竞赛打好理论基础、铺好实践道路。一本导师结合自己的教研和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学院还大力支持教师组建学生创新训练工作室,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与平台,与20余家省内外优质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同时与企业在课程教学、仿真实践、学术竞赛、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教育体系。鼓励师生以工作室和实习基地为依托,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对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倾斜,充分肯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方面的贡献。学院创新性地利用调节基金对获奖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补贴,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在有效的政策激励下,学院在各种学科竞赛中的参赛人数逐年增加,获奖人数连年增多,近4年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竞赛奖励380余人次。竞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带动了学院学风建设,推动学院育人工作,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育人,赛育融通”的良性循环,做到教学有方、育人有道。学生培养和帮扶引领有效果,就业前景良好,学院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和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居学校前列,多次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科专业与乡村振兴实践结合
学院积极动员教师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技术理论。通过科技特派团专家和暑期实践“三下乡”的方式组织高素质师生服务队伍,深入农村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知识普及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动“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多次为对接的农户与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和培训,帮助农民增收。连续承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班,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培训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所需的新媒体营销、电子商务规划和运营人才,培训了近500名江西新农人。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与学生培养计划,真正做到为地方培养有用之才,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彭媛 王映龙 唐建军 周艺萍)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