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 深度融合推进设计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1-10  阅读:次   |
42.9K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进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所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重庆科技学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重庆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发展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及“8+3”行动计划要求,着眼于急需的“乡村振兴建筑”专门型人才和“地域文化建筑”特色型人才,坚持“紧贴需求、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协同创新”的方针,立足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优势,加快“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强力推进设计学科建设,形成了规划引领促发展、协同共生强内力、队伍建设提能力、实践服务有特色、人才培养重质量的发展格局,有力地助推了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建设。

  规划引领“三级联动”激发设计学学科建设新动能

  将设计与艺术相结合,达成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共同实现,符合现代设计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也符合国家“双创”人才培养需求,更能充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庆科技学院深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设计学科,把设计学科纳入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将“设计学”列为“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培育学科,构建了校、院、平台三级联动,由上而下,由点到面,群策群力推动设计学发展的良好格局。

  人文艺术、建筑工程、人工智能等相关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紧扣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筑学学科建设与地方服务、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以“乡建”为特色发展方向,以“乡村特色风貌设计”为主线,以艺术引领、设计介入、文化驱动的方式覆盖乡村振兴建设五大重点的学科发展思路,通过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促进设计学科发展。

  学校与相关市级单位联合先后成立了重庆市创新文化研究中心、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院、健康环境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致力于“绿色生活方式”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与实践。依托两大平台,学校凝练出“智慧人居环境设计、智造会展艺术设计、智创视觉文化设计”三个学科方向,分别进行“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友好设计和绿色可持续设计环境文化研究、绿色会展艺术与技术和绿色环保智能智造与绿色会展文化研究”及“视觉传达设计和多维共融的新媒体技术与创新文化研究”。

  通过校、院、平台三级联动,学校给予政策支持,二级学院紧跟发展步调、抢抓机遇、转变思路、破石扎根、厚积薄发、高效协同,学科平台各展所长,共同集聚设计学科快速发展的强大动能,由上至下“三级联动”,由点到面“群策群力”,推动设计学发展形成良好格局,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由设计学科专家牵头、历时3年编制完成的《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43GB/T20202952—424)国家标准、《乡村振兴规划与村庄设计》、《乡村民房建设图集》等。此外,学科建设直接推动了专业发展。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室内陈设环境、室外景观环境)专业基础上,人文艺术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开办建筑学新专业,与学校已有的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本科专业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并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实现设计学科的真正交叉。

  协同共生“三大融合”突破壁垒构建学科共同体

  为加快推进设计学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拳”,从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破题,打破学科壁垒,打造多学科跨界协同的发展共同体,促进融合共生。狠抓学科龙头,将教学、科研、实践,国际高校优势资源,交叉学科、专业多维度立体框架式贯通,在融合中协同配合、整体联动、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造设计学科核心竞争力。

  理念融合。培养理工类学生的感性素质和提升文科类学生的理性素养“两手抓”。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加强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比如建筑、桥梁、景观等工程设计必须要有美学支撑,只有插上艺术的翅膀,学科发展和工程实践才能走得更远;机械工程与设计学科急需以美学、工艺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机械设计加工和制造、产品结构的舒适度都需要创造性艺术的参与,功能性形态设计直接影响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学科建设和工程技术、艺术与科技、建筑学等特色专业为支撑,采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的“双元制”模式,生态介入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智能技术、工匠技艺等“艺术+科技”交叉融合研究,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开展人居环境、展场馆、物质媒介和信息交互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与实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地域文化、艺术与科技知识交融的理论和实践复合型设计人才。

  平台融合。依托于“绘画与装饰”国家教育部门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及“园艺、商品展示技术、平面设计技术”省部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国家教育部门“拉美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居研究所”,市级创新文化研究中心、平面设计技术基地、公益广告创作基地,以及校级绿色可持续设计研究院、健康环境研究院等,学校聚专家、建智库、集资源,开展相关学术及技术前沿研究,统领设计学科发展。“三主一辅”四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对应学校设计类本科专业(环境设计、建筑室内装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会展艺术与技术、景观设计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实现每个设计艺术类本科专业对应一个技能大赛教学平台。“一专一赛”,从一门课程、一个讲题、一个课件、一项比赛、一次教研活动、一场讲座等入手,实现相关学科专业实验设备等教学条件的实质性共享,主动融入学校的综合“大设计学科平台”。

  教研融合。在融合式教研团队建设方面,学校分别从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打造。设计学、建筑工程、机械工程和信息工程等学科各选取一至两门专业课程为试点,比如艺术与科学、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桥梁工程、机械设计等,以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整合为基础,稳步落实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计划;在教学改革方面,联合申报教研教改课题,提升设计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在学科竞赛方面,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环境设计、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融合推进课程建设、学科竞赛、教学改革“三位一体”;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以重庆市“三师一家”设计下乡团队、人居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为基础,结合社会资源进行纵向深掘、横向拓展,带动学科研究,并反馈到教学全过程中。

  淬炼队伍“三进四跨”打造“艺术+科技”创新团队

  艺术与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两翼,设计学科是连接两翼的重要桥梁。设计与科学技术如何充分结合?如何让设计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在“科学做设计,设计创造价值”的理念引领下,学校整合人文艺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智能技术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国际学院等综合学科专业资源。为提高团队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提出“三进四跨”的团队建设模式(“三进”即人人进团队、人人进平台、人人进项目,“四跨”指团队结构具有“跨院、跨校、跨业、跨国”的特点),人文艺术学院牵头的“艺术+科技”本科教研团队于2018年正式立项建设,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加快推进设计学学科的建设,着力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进四跨”短时间内集聚了巨大的设计资源能量。“艺术+科技”团队有来自学校设计学、建筑学、美术学、文艺美学等专业的骨干坐镇,涉及新能源材料、工业及智能设计、建筑结构、信息交互、管理、社会科学等学科种类;有来自其他设计、建筑、美术、农林、文旅院校的学术专家团队助力;有来自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环境工程等设计研究院和出版包装空间陈设企业等的跨行业企业专家团队协同;还有来自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美国韦伯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韩国湖西大学等国外高校的跨国专家团队提供线上线下支持,开展项目合作、科研攻关、学术交流。通过深度的交叉融合,设计学专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加大马力、全速前行。目前,团队共有成员37人,其中跨专业的成员15人(跨行业4人次)、跨学院成员9人、跨学校成员8人、跨国成员4人,团队成员中有博士12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9人,已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

  “蝴蝶效应”已然显现。“艺术+科技”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原创开发的“艺术与绿色生活”课程获得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省部级二等奖,并和“景观设计”等一批课程共同被认定为本科生、研究生“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典型案例”;以“餐饮空间设计”等非标课程认定为切入点,进行传统课程改革,务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步伐。

  学科建设成果持续彰显。通过狠抓教研与科研融合,开创性地解决了“横向科研为零、纵向科研少”的问题,各级教研科研课题项目逐年增多;设计艺术类专业的“课+赛”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成效显著并获教学成果奖;“油漆与装饰”世赛集训基地获得国家大额专项资助。基于项目实践,成功获批“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科技’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理工科院校的‘艺术与绿色生活’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健康中国’视角下巴渝地区传统村落现代化生态设计策略研究”等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教研和科研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

  鉴于行业影响力,学校承办了“民居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暨建筑学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学术论证会”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并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教师技能提升专题培训和经验交流、专题讲座。

  聚焦服务“四线并进”照亮乡村特色发展振兴路

  学校把服务需求放在设计学科建设的首位,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衔接到乡村振兴,围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开展了乡村振兴、民房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人居环境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服务,积累了大量以艺术设计引领乡村振兴的案例,走出了“艺术引领+全链条参与+全领域进入+科技赋能”的“四线并进”艺术乡建新路径,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系统、整体、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学科团队践行“将学术研究放在乡间环境、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理念,提出“从源头上控制”,“把生态环境、民居风貌、人文地理、发展方向、特色挖掘等纳入规划建设源头,切中要点,整体着色,形成体系”。朝着这个目标,随着一个个项目的落地见效,乡村建设之路不断“升级”,千村千貌,美丽的幸福乡村画卷徐徐展开的同时,设计学科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同步发展。

  基于实践,10多年来先后承担“基于‘艺术+科技’的融合式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整体推进跨学科培养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文艺+科技’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和“‘健康中国’视角下巴渝地区传统村落现代化生态设计策略研究”“三峡库区传统村落风貌生态介入与农文旅融合研究”等项目,以及分别在闽、琼、疆、滇、黔、川、渝等地服务厦门的永安竹天下脱贫攻坚代表性项目、四川的国企党建培训基地概念性定位暨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国企党建培训基地“金叶校区”和“经贸干校区”、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重要景观节点设计、重庆市南岸区放牛村及涪陵二渡村等村落设计、蔺市镇凤阳村传统村落设计等一批实践性强的应用型课题及项目。

  “垫江县大石乡乡村振兴规划及水利建设专项规划研究”项目是设计学科建设成就的一次大检阅。项目团队集合规划、设计、建筑、文化等领域的专家,为垫江县大石乡全面“塑形”,以“大美石居、稻渔果乡”为整体形象定位,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行动,倾力打造“国家稻渔示范区”品牌。该规划从上百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重庆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规划综合评审前列。

  反哺育人“四位一体”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作为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必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此,设计学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在“新工科”“新文科”融合背景下,大力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融合育人格局。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中,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文艺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接乡村振兴所需所急,以研究带动育人,以实践推动创新,实施教师研究项目、学生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立足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将毕业设计与美好生活的愿景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作,将设计融入生活。从2012年开始,设计学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比例均不低于85%,真正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围绕乡村振兴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立足地域乡村风貌设计,积极组织师生参加设计学科相关各类农文旅产品及包装设计、乡村设计类竞赛和村庄设计方案落地建设指导,以及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训、线上线下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系列培训会等。

  在实践基础上,“双带头人”领衔的教学团队深度开发了“住区规划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活动仪式专题设计”等系列项目式课程,并纳入专题设计教学与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范畴。“艺术+科技”团队原创开发课程,参加教学创新大赛并获奖。同时,将校企联合培养和“双导师”指导选题融入设计大类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学生的技术与艺术素养。

  在学科竞赛中学生也囊括了多项荣誉。获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一等奖、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等。设计类学生先后获得第44、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项目银奖。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服务于乡村建设一线,涌现出罗迪、施芋宇等一批获得行业和乡村基层认可的优秀校友。

  2020年,学校加入了川渝两地的68所高校组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通过共建共享学术讲座、教师交流与研修、艺术家驻留项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重大科研项目、重大艺术创作项目、科研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培养“艺术+科技”人才。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设计学紧扣学校的“三性一型”办学定位,坚持“差异化发展”建设理念,立足重庆、面向西部,逐步发展为以“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为特色,服务“人居美好生活环境建设”行业,培养“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生活设计、艺术与技术和巴渝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综合性学科,学校在乡村特色风貌建设、建筑装饰与环境设计、会展与视觉艺术设计等领域已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力争让艺术学门类学科的设计学成长为区域内有特色的设计学“交叉学科”,同步壮大建筑学学科。

  新时代,新发展,新作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成了建设特色科技大学的不二选择。学校以“赶考”的精神,以“新成就、新目标、新要求、新动力”为抓手,“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勠力创新实践,优化内涵发展,久久为功,大力打造设计学科建设高地,为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作出贡献,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潇雨)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