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院对标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 走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2-01  阅读:次   |
42.9K

陕西工业职院教师赴赞比亚培训企业当地员工。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国家级技能大师曹玉玺为陕西工业职院学生作专题报告。

作为学科带头人,陕西工业职院教师齐锴亮为省内多家企业提供光伏发电技术。这是齐锴亮(右三)正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辅导。(均为资料图片)

  高职教育怎样才能更加积极地融入国家战略格局,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按照“强基树标,培优赋能,扶强促弱,特色发展”建设路径,对标产业调整升级变化,契合人才需求新标准,走出一条产教融合、质量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崇尚创新

  激荡卓越发展新活力

  以创新为本,在专业设置的源头上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精准对标国家新版专业目录,着眼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紧贴先进前沿技术,注重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打破定式,激发创新活力。

  构建专业调整“新”体系。立足办学实际,对接国家战略,着眼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紧贴先进前沿技术,在专业设置的源头上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通过搭体系、调结构、建机制,构建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培育专业群、4个校级特色专业群;升级改造机械制造等传统专业7个,近两年新增专业6个,形成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互动和对接。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以多元投入机制、四方联动机制、理事会运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合作育人机制为核心的集团化办学发展之路;组建“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有效搭建产教融合的信息汇集平台、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平台、资源整合的优化配置平台、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平台、教育成果的社会共享平台。创新“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校企七联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产教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打造技术引领“新”团队。适应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双师”素质提升、双语教师培养、兼职教师优选等5项计划。重点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个、科研创新团队11个、职业培训团队13个;引进国家技能大师两人、博士25人;柔性引进院士一人、产业教授4人、客座教授8人。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成效凸显。

  搭建质量监控“新”机制。坚持以质量立校为根本,专设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不断健全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总体架构,明确了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了“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形成各自独立、相互依存、纵横联动网络化全覆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的有效机制。

  升级智慧管理“新”校园。以“云大物智”技术引领,实施“智慧校园”升级,提升信息化质量管理水平。按照“智能感知、充分共享、数据为主、服务为本”原则,实施“智慧校园”升级工程,建设共享型数据中心,制定数据标准,消除信息孤岛。

  注重协调

  实现人才供给高质量

  聚焦办学层次提升,注重协调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健全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分析、跟踪和反馈机制,着力培养一批能服务新兴产业、新技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类型布局上及时“补位”。

  校企协同,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以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服务区域经济转型为宗旨,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侧,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陕西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西部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园区,通过创建西部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西部产教融合研究院、西部创新创业研究院三大平台,建设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等产教融合高端平台,精准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从“校企利益共同体”走向“产教利益共同体”的全新布局,服务区域人才需求。

  校校协同,提升人才成长适应力。校校协同,在优质中职院校中遴选30个与学院试点专业匹配度高、招生好、地方支持的优质生源基地,实施以“优质生源计划、优师优育计划、优生优业计划、优业优扶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优工程”,充分挖掘各专业办学潜力,整合利用全院优质教学资源,聚焦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9年职业教育黄金期,以“四优工程”实验班为载体,带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3年内搭建起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所需的评估遴选体系、选拔培养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组织保障体系。

  专本协同,突破人才培养天花板。与西安工程大学等省内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率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实施联办本科专业“优才计划”,打通人才培养通道。

  倡导绿色

  构建高效和谐新生态

  面向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不仅重视技术技能培养,而且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从单纯的适应发展转向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努力构筑绿色的教育生态,推进质量立校战略加快实施。

  德技并修,打造“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开展“思政课质量建设年”“思政教师大练兵活动”等。打造校园特色文化育人平台,整合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资源,凝练形成“红色匠心”文化育人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凸显职业精神,培养时代工匠。

  绿色发展,倡导“六维导向”文化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社会需求导向理念、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行动导向理念、成果导向理念、问题导向理念,把质量价值观内化于师生之心、固化于师生之性,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和判别质量行为正确与否的准绳。将革命精神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合贯通,结合学校精神提炼再造,形成理想信念铸魂、道德品质立身、文化素养固本、精艺强技筑基、创新创业健骨、劳动实践乐业“六位一体”育人理念,构建了以“红色”为底色、以“工业”为灵魂、以“卓越”为境界、以“匠心”为特色的“红色匠心”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链和标准链。

  厚植开放

  办学影响跃上新高度

  厚植开放,学院紧扣国家战略,积极拓展合作途径,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市场的作用,加强产教融合的资源整合建设,通过培训中资、外资企业发展所需的当地学生和员工,帮助企业“走出去”,积极开辟境外市场。

  厚植企业文化,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强化企业实践教育。企业送课进校,将企业相关文化知识、创业精神、思变精神、团队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提前导入,实现校企融合。

  密切校企协作,破解企业难题。搭建以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与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为载体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引进、投资、培养、运行、评价”五大机制,推进一体化教学点、技能大师工作室、产品技术推广中心、院士工作站、资源融合等服务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技能技术服务,切实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

  着力开放办学,扩大对外交流。利用“一带一路”起点优势,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合作,建成在国外具有学历颁发资质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并全面采用学院制定的专业标准。全面落实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来校视察成果,与马拉维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启动鲁班工坊建设项目。携手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以中德高校联合培养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为依托,与柏林工业大学等6所德国理工类大学联合培养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迈向高端急需的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

  推进共享

  服务能力迈向新台阶

  对外搭建资源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公共实训平台与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提升服务力和贡献度,强化科研服务功能提升;对内搭建内部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平台,通过技术支撑,依照区域产业集群要求,加快专业集群发展,创新社会服务能力。

  对外成果共享,强化科研服务功能。面向市场与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合作工作,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健全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技术服务能力。近年来,学院科研团队针对典型“非电”锅炉NOx排放的治理、基于卡诺逆循环原理的低功耗深度制冷技术、超细粉磨分级设备电气控制技术、超薄柔性玻璃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内技术支撑,创新社会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先后与结对帮扶地区共建陕西高校农民培训学院、打造农特产品电商平台、签订优质农产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开展扶贫专项课题研究,落实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信息帮扶、文化帮扶、民生帮扶、志愿帮扶。二是面向行业企业和院校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能鉴定。

  (作者刘永亮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