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 传承巴蜀文化 助力纪录片创作课程建设
成都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后历经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等不同历史时期,于2001年正式组建成立。成都理工大学受到巴蜀文化的滋养,不断奋进、砥砺前行,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9年成为省部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成都理工大学将自身作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激活特色地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方面肩负使命,风雨兼程,耕耘不辍,朝着全新的历史目标不断奋斗。
推动巴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术研究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增值性。高校学术研究作为揭示未知科学、创造知识成果、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在学术课题、项目的选择和建立,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都应该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巴蜀文化中充分汲取养分,在日常研究中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质和凝聚作用。成都理工大学教师多次带领本科生、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本科生以预研究生的方式进行培养管理,在课题与项目方面完成了四川省政府部门政务调研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振兴路径与措施研究”“巴蜀旅游文化走廊建设中非遗保护传承调查研究”、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四川迫夫村结立局节”、文化和旅游部门项目“2021年四川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等。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获得成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支持,“格萨尔藏戏影像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这些课题、项目结合国家和城市发展需求,通过将巴蜀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的特色课程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巴蜀地区特色地域文化竞争力,继而打造巴蜀文化品牌,有效实现巴蜀文化在高校中的学术传承。
将巴蜀传统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建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巴蜀文化源于巴蜀人民群众,巴蜀地区高校更要有保护巴蜀文化的意识。成都理工大学以将巴蜀传统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建设为重要手段,致力于丰富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建设更好地传承巴蜀文化。以“纪录片导演研究”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为例,巴蜀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与生活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文化纪录片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藏和精神食粮,巴蜀传统文化纪录片用视频记录了巴蜀人民的传统文化,让观众感受到巴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纪录片导演研究”教学结合院校转型发展要求,在教学方式革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地处巴蜀实际,引导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将思政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从传统文化知识传承角度入手,在课程中融入巴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巴蜀地方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有效提升巴蜀文化育人效果,还可以涵养大学生的独特气质,同时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让巴蜀文化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传承
成都理工大学对巴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强调“知行合一”,如对川剧的保护与传承,学校建成全国高校首家川剧艺术传播博物馆,将川剧艺术融入到相关课程中,举办川剧艺术节等校园品牌艺术活动。这些措施让学生深入了解巴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自觉弘扬民族文化的理念。近年来,纪录片创作成为激活各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成都理工大学与时俱进,也极为重视学生亲身参与拍摄活动,强调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作能力的同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巴蜀文化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师生创作了一系列传承巴蜀文化的纪录片,多次荣获国家级别奖项。例如《布拖女足》《都和我有关》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2021—2022年度影视作品推优活动暨第十二届“学院奖”纪录片学生组一等奖、二等奖,《白马与花田》获教师组三等奖,《下甲斗村二三事》获第二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奖、第三届新西部全国大学生影像节二等奖。学习拍摄好巴蜀传统文化纪录片,不仅可以在实地考察中有效地保护巴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
(蒋建华 梁虹)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