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 “下沉式”培训助力乡村教师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3-03-09  阅读:次   |
42.9K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振兴,近年来,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创新省级教师培训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面向乡村学校的下沉式培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2022年,共赴51个县(区)开展下沉式培训,获基层一线广泛好评。福建教育学院按照省教育部门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下沉式培训模式,聚焦“促进乡村教师发展”这一个中心,关注“研修教师”和“种子教师”两个群体,通过“现场调研、课堂诊断、理论引领、实践示范、跟踪指导”五个环节,以学员“模仿课”“研磨课”“汇报课”为抓手,带动“省、市、县、校”四级教研联盟,将培训、教研、课堂、教师、育人五个要素紧密衔接。

  训前调研下沉到一线

  精准对接不同需求

  一是下沉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对接政策需求,明确培训师资“应当去哪里”。福建教育学院集中研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乡村振兴对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需求,组建22个调研小组下沉到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摸清各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及教师的“急难愁盼”,以此规划培训项目的对象层级。二是下沉到中小学、幼儿园,对接教师需求,探清乡村教师“想去哪里”。项目组下沉至中小学校(幼儿园)和教研组,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度挖掘教师需求,确定培训主题。在调研中,永泰县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能否邀请专家给予解决”,将乐县教师进修学校希望加强教师课后服务能力的培训,打造契合乡村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三是下沉到课堂,把脉问题需求,厘清教师们目前“在哪里”。教师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应然需求的全貌,也并不是实然需求的全部。项目组在启动培训之前,组织专家进入课堂观察、把脉诊断,厘清教师们目前“在哪里”。在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室中,项目组发现,价值50万元的铜管乐器竟然无人会用、无人能教,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基于这些实际情况补齐短板,成为项目组研制课程的现实依据。

  集中培训下沉到家门口

  增强供需耦合效应

  一是培训讲座送到“家门口”。在下沉调研和精准分析诊断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乡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和名额限制问题,福建省将省级培训下沉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其量身定制理论和实践“组合”课程。例如,永泰县初中语文培训项目组基于前期调研,推出“文言文教学”“习作教学能力”和“教学评综合能力”三个模块课程,靶向治疗症结。二是名师示范送到一线课堂。有教师反映,讲座是听懂了,但是具体要怎么做还需要示范。为此,项目组结合县域乡村实际,遴选名师送教到一线课堂,为学员开设示范课,将专题讲座理念落实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三是集体研讨送到教研组。不少学员在集中培训和名师示范后非常激动,但在实践反思中又起疑惑。为了解决学员训后的问题,项目组在教研组组织集体研讨,在研讨中发现新问题,再次提出新课题、形成新需求,供给侧再次生成新课程,在互动中推进问题的解决,增强培训的耦合效应。

  跟踪指导下沉到课堂上

  专业赋能学员成长

  一是“模仿课—研磨课—汇报课”递进指导,切实改变教师的行为。学员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开展“三课”实践,即先开设模仿课,经小组合作、专家指导后再循序渐进提升,开设研究课、汇报课,打造本土化优质课、精品课,让培训成效落地有声,教师的成长真实可见。二是“寻道—探道—悟道”递进引领,切实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训前任务驱动,激发学员主动寻道,训中在专家的指导下反思“三课”实践,从实践中寻道、悟道,实现理论提升。三是“补短—扬长—特色”递进培育,切实树立教师的成长自信。为树立乡村教师的发展自信,项目组在组织诊断弱点、补短扶弱指导的同时,引导教师发现自身的长处、学校的优势、学生的潜能,开展扬长培育。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还引导教师立足本土实际培育特色,如有些乡村学校努力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书法与剪纸”特色课程,以特色美育活动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开展“中小幼课程思政县域推进路径的实践研究”等特色研究。

  辐射带动下沉到“末梢”

  打造带不走的研训队伍

  一是带动四级教研,为基层教研创新探路子。将省级培训下沉到县级,邀请市县教研员参与调研、设计和培训实施,引领基层教研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研理念,提升教研员的课堂诊断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教研创新能力,带动所在市县教研员荣获2022年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二是带动培训模式创新,为县级培训“铸模子”。县级教师培训任务多,但经验相对不足,省级师资培训的下沉为县级教师培训更新理念、扩大视野、创新模式提供引领示范。专家引领、实践示范、读思践悟、同课再构、工作坊等多样化的方式受到基层欢迎并推广应用。三是打造本土化示范骨干,为教师队伍发展育“种子”。从参与研修的教师中遴选若干种子教师继续跟踪指导,并与市县校教研部门对接,确保培养对象训后被校、县、市延伸使用,在这三级教研力量的指导下,在不同范围内组建工作坊,通过自我实践、师徒结对等形式,辐射本校同学科教师、本校跨学科教师、本县或本市其他教师,实现培养使用精准结合,培训成果有效巩固。(邱俊珲 黄丽萍)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