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 发挥特色优势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政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是当前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时代召唤,湖北美术学院以“湖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入推进“思政+艺术”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着力打造具有美术学院特色、学生喜爱并终身受益的思政课程群,有力推动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有机统一,构建起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提升了学校思政课价值引导和立德树人的实效。
整合红色美术资源
赋能“大思政课”
湖北美术学院迄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学校整合红色美术资源,着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引导功能。收集了200多幅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美术作品,特别是红色美术作品和校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有机穿插使用,以图证史、以论解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还注重运用绘画、雕塑、标语及邮票等实用设计作品,强化引导效果;同时运用这些资源里的故事增强趣味性,利用细节增强生动性,利用情感增强感染力,运用思想深化理论性,使学生切实受到思想熏陶和精神洗礼。
深化艺术创作实践
拓展“大思政课”
主题创作具有很强的自我启发作用,也能激发主动的情感认同。湖北美术学院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精神、重大题材、热点问题等进行红色主题创作实践,如开展“画说马克思”“画说雷锋”主题创作,拓展思政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学习经典,促进成长。发挥造型和视觉设计专业优势,结合重大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主题美术创作活动,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创作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坚持让思政课和社会实践立足于祖国大地,把实践教学与专业写生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各教学单位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艺术人文素养。学生在主题创作和社会实践中拓展了知识面,牢固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学校还大力拓展校外思政课教学资源,通过艺术服务社会,熔铸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建好“艺术点亮红土地”等团队育人项目,团队在多个地区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创作及展览、红色文化墙绘制作、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历史文化名人及革命先驱人物塑造、新媒体内容发布等活动,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合作模式,实现了实践育人、大众美育传播等教育功能的融合。学校“五十三梯”漫评团队关注社会热点,创作漫画时评,传递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同时,学校开展项目化的艺术实践,如承接地铁艺术工程、担纲重要场馆设计等,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艺术城市”建设活动;还组织学生开展国情党情社情调研、红色文化考察与传承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
同心同向同行
推进“大思政课”
学校积极推动红色美术理论研究和作品创作,服务课程思政。成立了“中国红色美术文化研究中心”,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思政课教学和专业教学。研究中心汇聚并培育百年党史、校史红色美术资源及相关领域教学科研成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红色美术文化研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时代文艺和美育工作等热点问题及专业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理论实践研究。
同时,鼓励引导全国美术专业教师参与研究,进一步梳理美术中的党史及其精神内涵,与思政课教师同频共振。建立了研究中心与专业院系联系的机制,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接、思政与艺术融合,并为相关学生社团配备思政导师。师生在抗疫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纪念活动中的创作都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青马学社”组织的“艺馨向党——画说马克思”主题创作展被主流媒体报道。
学校深耕铸魂育人“责任田”,努力使“显性”的思政课程与“隐性”的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美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美术资源的融合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学生抗疫题材微电影作品《我的毕业课》获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
(陈筱)
(正文结束)